【中国科学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走向“施工图”

发布日期:2017-05-04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2017年5月4日 第8版)(记者:郑金武 齐寄)

“顶层设计系统有力;加强央地协同,建立组织架构;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引领,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完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4月2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作了题为《谋篇布局,系统推进 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新篇章》的报告。许强表示,三年来,北京市科技系统推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突出的表现,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在从“设计图”走向“施工图”。

五方面工作彰显建设成效

据介绍,三年来,北京市在央地协同、京津冀协同创新、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全面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央地协同方面,北京市全面承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养吸引了王晓东、施一公等一批领军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成果。

目前,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北京地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全国的31.5%。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发布国际标准229项,比2013年增长40%。

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市编制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支持曹妃甸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4+N”功能承接平台建设,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近6000家。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三年来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年均增速29.5%。

在制度创新方面,北京的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项为全国首创试行。持续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国家蛋白质组科学中心建设发展,推动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增设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基础研究领域PPP投入模式。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2%向其他省区市辐射和出口。

在引领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北京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三年来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1%和12.9%,产生了高温铁基超导、55nm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生物医药成为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北京还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开展冬奥会食品供应与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此外,北京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坚持依法行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三重一大”等事项的主动监督,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实现连续七年“零投诉”。

加快建设“三城一区”

许强表示,今年一季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和项目已启动99%,下一步将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三城一区”、加强创新源头供给、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等。“‘三城一区’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要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推进。”

据介绍,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北京将以“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的决心,深化央地合作机制,服务好中央创新“主力军”,打造自主创新主阵地。

另外,中关村科学城将重点支持在网络空间安全、量子通信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技术成果,在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量子点微型光谱仪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等重大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双创”平台、金融平台发展。

怀柔科学城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创新耦合效应。为此,北京将加快推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材料基因组研究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保障和引导更多土地和空间资源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建设环境清新优美、创新活力彰显、创新成果领先的科学之城。

未来科学城将加快推进由科技城向科学城的转变。今后,北京将依托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聚力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在央企研究院落地实施,增强创新创业活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聚焦动力电池、石墨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引领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高水平谋划科创中心蓝图

“要着眼长远,聚焦重点,高水平地谋划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阴和俊介绍。

阴和俊指出,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要有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对标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城市,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体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倡导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文化。

为此,北京将面向未来谋篇布局,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积极争取并主动服务中央在京布局国家实验室,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科学城,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和工程,超前部署基础、前沿和应用技术研究。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阴和俊表示,北京要面向全球引才用才,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超前布局重大引才工程,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激励人才。要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京津冀和全国发展,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建设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阴和俊强调,要面向全球开放合作,打造引领创新新引擎,积极参与到全球创新治理,加快建设亚欧创新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等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围绕“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共同开发、海外并购、建设第三方市场等方式,积极推动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积极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