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已归档)
北京地区7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发布日期: 2020- 01- 10 文章来源:市科委资管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6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9.7%。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新发展成就瞩目,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北京再添一位“最高奖”:气象界泰斗——曾庆存院士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和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九所黄旭华院士。

作为第21位来自北京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院士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深耕气象科研领域六十余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至今仍是数值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之一,研制了首个气候系统模式和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实现了我国跨季度的旱涝预测,是国际上气候预测的成功范例。

基础研究“百花齐放”,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北京放眼全球、紧盯国际前沿,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主持完成的18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数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百花齐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卢仲毅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通过系统的理论计算澄清了铁基超导母体的电子结构以及磁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了铁基超导中磁相互作用的微观起源,成功预言了铁基超导母体两种新的磁有序结构,项目的前瞻性原创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被称为“非凡的预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多细胞生物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以线虫为模型创立了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体系,鉴定了一系列多细胞生物特有的新自噬基因,并阐述了新基因在自噬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首次证明自噬在动物发育中的作用,突破了人们先前基于酵母的对自噬机制的认识,开拓了多细胞生物自噬过程的新研究领域,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上,被评价为“具有开拓性和里程碑意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勇东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互联网视频流的高通量计算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在信号域、特征域和语义域揭示了数据的复杂耦合和动态关联机理,建立了局部解耦、全局优化的并行计算理论模型,形成了高吞吐、强实时的视频流高通量计算体系,带动了视觉计算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为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三城一区”主平台亮点纷呈

中关村科学城是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源泉,肩负着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重任,创新文化深厚,科技资源聚集,科研成果丰硕。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达40余项。此外,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北京创新布局从中关村加快向“三城一区”拓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不竭动能。

中科院半导体所李晋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半导体照明产品光电转换效率、长期工作可靠性等技术难题,从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模组与应用全链条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LED芯片技术的产业化,推动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和创新链向高端发展,引领我国由传统照明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进步与转型,为我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半导体照明产业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科学城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项目“铝合金节能输电导线及多场景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发明的高导电率的硬铝、中强铝合金和耐热铝合金节能导线,实现了导电率、强度、耐热性协同提高,在长距离、强载荷、大容量、高腐蚀等多场景输电线路实现了低损耗的电力传输,累计架线2.15万公里,每年减少线路损耗4.3亿kWh,支撑我国特高压等系列重大输电工程建设和能源战略的实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在对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张强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创建了新制剂中新型乳化关键技术体系,实现新型乳化技术从无到有、从追踪到超越的突破,成果在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出的系列“拳头产品”累计销售逾150亿元,培育出国内乳化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推动我国制剂技术和制剂行业的发展。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瞄准“宝塔尖”,多出“黑科技”,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狠抓产业发展政策落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力度,拓展应用场景,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产生了一批代表性获奖成果,新动能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北京更有“科技范儿”。

清华大学季向阳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编码摄像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在理论、技术、装备等多个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整套编码摄像技术新体系,成果在北京地区企业——凌云光技术集团实现转化,研发的4大系列30余个品种的视觉检测装备,广泛应用于3C电子装配检测、LCD检测、食品包装检测、交通运行安全监测等,引领了工业视觉自动检测技术的更新换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寿命快速检测、能耗精准评测和安全量化评价等三大关键检测难题,建立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研发-制造-应用”全过程的检测标准体系,应用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93家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企业,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承载“初心使命” 科技赋能精准扶贫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北京自觉肩负起扶贫协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脱贫优势,助力贫困地区走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攻克了高速作业条件下充种率低、携种不稳的难题,发明了“精量排种器促充种稳携种”技术与系列装备,创建了华北夏玉米、北方春玉米和东北垄作春玉米少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改善了农田耕作模式,累计应用面积2.69亿亩。成果在河北、内蒙古等地相关企业转化应用,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建立了功能完整的中国饲料数据库和日粮配方优化系统,形成了家畜养殖数字化管控和畜产品溯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近3700余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千亿元,实现保障食品公共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