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创动态>三城一区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 全球视野打造科技开放合作新枢纽

发布日期: 2021- 10- 08 信息来源: 怀柔科学城HSC 字体:[ ]

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这里也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在26号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十四五”时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入到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将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进创新,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

怀柔科学城在科博会上展出“怀柔一号”科学卫星

▍布局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放眼全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正提速建设,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这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在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北京一直以来的探索。

自2017年批复设立,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陆续布局建设了29个科学设施平台项目,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目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初具规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基于这些大科学装置,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加速器超导高频腔、电子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软件等一批设施平台关键部件在怀柔综合科学中心实现了自主设计研发。同时,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

这还不够,这里将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今后五年,5个大科学装置和24个科技研发平台全部投入运行,同时还将聚焦物质科学、能源、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争取‘十四五’大科学装置和科教基础设施早日落地建设。”这位负责人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将聚焦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衔接,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吸引国家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

过去五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后五年,这里进入到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

“硬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全的同时,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据介绍,一流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将在这里加快落地建设,促进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效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主体作用,推进技术攻关应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搭建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未来这里还将诞生一批“先行先试”的好政策。记者获悉,本市将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育、科研经费投入保障、设施平台开放共享和运行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政策集成和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经验,努力实现科研体制机制和城市建设管理机制的改革“双突破”。

“到2025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本完成建设与运行并重的阶段转变。”相关负责人说。届时,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效应充分彰显,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溢出效应不断显现,“科学+城”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设施平台将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进创新,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计划,本市将吸引国际科技组织在怀柔布局建设,支持设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国际科技组织,共同设立国际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支持科学设施平台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充分开放共享,围绕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发起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集聚国际知名科学家和团队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资源吸附力的创新综合体。

如何为国际人才和机构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位负责人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对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开放型举措,积极承接国际创新合作的突破性政策;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加快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交流基础设施,构建保障充分、优质共享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