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创动态>三城一区
奋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发布日期: 2021- 12- 07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 字体:[ ]

五年磨一剑,砥砺自生辉。海淀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海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海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对海淀“三个走在最前头”要求,坚定不移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砥砺前行、探索突破,统筹推进疏功能、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环境、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平安各项工作,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深化改革迸发新活力,城乡面貌彰显新魅力,社会治理实现新跨越,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展现新气象,谱写了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力创新 科创能级显著跃升

五年耕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质的飞跃,创新策源能力积厚成势,正在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迈进,在支撑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改善民生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关村科学城正以北京“三城一区”领头羊的姿态阔步前行。

海淀区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组织作用和服务优势,制定实施“创新发展16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构建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区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聚焦“最先一公里”勇闯“无人区”,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前沿和底层技术布局,建成智源、微芯、量子研究院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新型研发机构,网络空间安全平台、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等重大成果发布,一批前沿领域从“并跑”走向“领跑”。突出“最后一公里”提速成果转化,率先打造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推进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和中科海淀创新综合体建设;主动引领“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落地转化项目500余项。聚集高端要素稳固创新基底,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落地运营;中关村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人才资源总量达197.4万人,占全市25%。中关村论坛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

提质增效 经济发展领跑全市

海淀区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速度”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奏响经济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最强音。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5908亿元预计增加到9500亿元,占全市24%,五年实现四个千亿级大跨越。

五年来,海淀区强化项目带动聚集发展“硬核力量”,狠抓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做实稳增长“基本盘”,字节跳动、小米等近100个重点项目落地投产;抢占前沿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高精尖产业组织培育和模式创新,做优经济发展“含金量”,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占据高价值环节;建立高精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1+3”政策体系,西郊汽配城等一批传统空间业态实现“腾笼换鸟”,东升科技园、中关村壹号等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发展能量不断释放。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复杂背景下,海淀区经济呈现出总量大、结构优、增速稳、韧性强的鲜明特点,年均增速达7.0%,高于全国、领跑北京;率先形成具有独特内涵和价值体系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信息、科研、金融业占经济总量7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3021家,总数达10604家,占全市37%;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占全市54%。

精细治理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海淀区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编制实施海淀分区规划、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试点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城市设计和有机更新取得重大成果。

海淀区建立大城管工作体系,开展疏整促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1163万平方米,破解二河开21号院、京张铁路沿线等一批历史遗留难题,实施城市功能修补,重塑街区生态,中关村大街和北清路沿线等一批关键节点区域亮出新形象,魏公村、东西水磨等11个重点棚改项目持续推进,454个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一批公共空间拓展提升。城乡变美的同时,也更加宜居。

海淀区织补八类生活性服务功能网点1万个,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城市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新增轨道交通里程32公里,形成七横八纵127公里轨道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美丽海淀生态底色更亮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常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52%,森林覆盖率35.78%,居城六区首位;实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获批全国乡村治理首批试点;探索城市治理科技之路,“城市大脑”成为北京样本,建成全国首个科技主题公园,中关村西区成为集功能性、舒适性、科技感于一体的科技城市“样板间”,“科技让城市更美好”成为海淀靓丽名片。

深化改革 发展活力强劲释放

海淀区主动担起试验田的责任使命,深入开展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海淀区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推出创新服务“码上办”“区块链+企业登记”新模式,探索企业登记“证照联办”“跨省通办”;实施企业大走访、“服务管家”和“服务包”制度,全周期精准服务企业,营商环境名列全市第一。

在科创服务改革的道路上,海淀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续贷中心,上市企业总数达252家;推出109项改革举措,信息、科研、金融等重点领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80%。海淀区还率先探索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先行先试制度,推进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形成11个创新实践案例,京津冀联动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确权融资中心运作模式等实践案例向全市乃至全国复制推广。数据显示,海淀今年新增跨国公司北京地区总部4家,总数达18家,预计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近60亿美元,增长25.4%,稳居全市首位。

此外,海淀区还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构建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整建制农转居历史性圆满收官,全面城镇化进程跑出“加速度”。

凝心聚力 文化软实力带来“硬支撑”

海淀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守正创新凝聚力量,文化软实力对区域发展硬支撑作用全面凸显。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打卡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示范,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三山五园地区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开工建设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圆明园晋升国家5A级景区;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大型原创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荣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建成中关村国际舞蹈中心、海淀北部文化中心,120家实体书店落户,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举办中关村舞剧节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4万余场次,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完善数字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在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挂牌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获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突破50%,居全市之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广泛传播党的好声音和海淀新形象。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海淀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发展成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6年增加2.6万元。

通过建立就业创业“1+11”政策体系,海淀区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2.3%以下,连续八年保持北京市充分就业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召开教育工作大会,做强“命根子”、擦亮“金名片”,完成第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惠性学位增加1.64万个,多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36个教育集团覆盖140个校址,22对中小学实现按比例对口直升,引进12所优质学校在北部开办分校15所,学区制改革被评为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卫生健康城区建设成效显著,建立6个综合医联体、5个专科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两个全覆盖;试点利用集体产业用地建设租赁房,竣工政策性住房4.2万套,配租公租房2.7万套,建成养老机构63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1家;在工单量持续高位的背景下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办理群众诉求难题100余万件,以破解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速度和力度彰显为民服务温度。

强化共识 党建头雁引领作用彰显

海淀区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农村、机关、国企、教育、卫生、“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打造“红帆”“红创”“红舫”等一批阵地品牌,开展街镇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升。加强区域化党建,成立三级协调委员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成立全市首家党支部书记学院,组建区委党校基层分校33家和党群服务中心765家,培训党员干部260万人次。率先成立独角兽企业党建联盟和众创空间党建联盟,中关村科学城综合党委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圆满完成镇、村和社区党组织换届。

再谱华章 迈向至关重要的新五年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海淀区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肩负重大责任使命的科技大区,也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区。站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未来五年,海淀区将深化落实“两新两高”战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新时代中关村精神,聚焦“一村三山五园”,深耕试验田,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海淀区将建设高能级创新引领城区,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在北京“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彰显。依托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多元协同“创新雨林”生态,建成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涌现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一批充分彰显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效应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样本,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海淀区将建设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区,新产业、新业态比重持续增加,未来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具有海淀特色以高精尖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南北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科学城北区发展纵深和战略腹地强势崛起,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区域全面发展的能力再上新台阶。

海淀区将建设高颜值生态宜居城区,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三山五园地区重现“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丽盛景;科学城南区品质提升、北区功能完善成果显著;生态环境容量持续扩大,水清岸绿、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全面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迈向更高水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首都功能明显提升。

海淀区将建设高水平开放示范城区,产生一批“含金量”高、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开放成果。紧抓“两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海淀区将建设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区,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以及数字化改革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海淀城市大脑”成为全国样板;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公平、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更加完善,平安海淀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海淀区将建设高素质人文活力城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科学素质、文明素养、身心健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继续大力弘扬中关村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海淀城市鲜明品格;建成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与科技融合所形成的新发展动力全面彰显,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全国示范品牌,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作用被生动诠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