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工作动态
人民日报: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护航技术市场发展
《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颁布实施20周年

发布日期: 2022- 12- 02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字体:[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02年,《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多年来,北京市技术市场工作坚持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为基础,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持续完善技术市场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技术市场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356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7005.7亿元,北京技术交易规模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

筑牢技术市场法治根基,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7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共包括六章42条,分别从技术市场秩序、技术市场服务、促进与保障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北京地区技术市场发展提供了立法保障。《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拉开了技术市场法治化与规范化发展的序幕,北京逐步搭建起以《条例》为核心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体系。

2002年,《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明确了认定登记程序。同年,出台《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设立条件、职责以及登记人员的规范要求等,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管理逐步制度化、精细化。200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出台,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行政执法行为。围绕医药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技术合同认定,《关于加强“医药”类技术合同认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项具体指导意见先后出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范围向新业态延伸,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

同时,紧随国家“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条例》分别于2016年、2019年、2021年三次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共六章39条,从取消认定登记收费,到调整职务技术成果奖励条款,再到增加技术许可合同类型,一步一步为技术市场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优化技术市场管理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十年来,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持续完善,逐步形成市级相关部门、各区科技部门及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多层级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作为技术市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情况直观反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和技术要素市场活跃程度。多年来,北京市形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统一政策、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工作架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有序开展。

北京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是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技术市场稳步发展的“硬支撑”。伴随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2004年,北京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开启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字化新篇章,系统经过不断改造、重构,完成架构升级,实现全程网办,增加在线打印登记证明、电子签章,引入AI文本识别功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线下”到“云端”,十多年的时间,北京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实现“三级跳”。截至2021年,北京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注册用户数量达63881个,2021年,访问总数达113535次。AI文本识别、多样化文本上传、全程网办,全新升级的登记系统打通了技术市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围绕优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流程,申请材料由10项精简为2项,精简率80%,认定登记办理时限由22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工作日,压减率55%,材料、时限的“双减”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登记内生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不断壮大,北京地区拥有51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011年,发布技术转移地方标准《技术转移服务规范》。2019年,发布《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在国内率先单独设立技术经纪职称。2020年,启动首次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工作。2021年,《技术转移服务人员能力规范》地方标准实施。今年,《关于推动北京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发布,将助力北京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技术交易持续活跃,技术市场发展硕果累累

技术市场是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起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技术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功能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交易总量不断突破,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由2002年的27038项增加至2021年的93563项,增加了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21.1亿元增长到7005.7亿元,增长超30倍。2002—2021年,全市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达120417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量达53013.5亿元,年均增速达19.9%。

交易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交易主体数量由2002年的23385家增加至2021年的47153家。创新型企业是技术市场的核心,主体数量及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比重均达九成以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逐步强化,在京高校院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58.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56.3亿元。

创新辐射效应显著,有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100.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347.7亿元。京津冀技术市场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9.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50.4亿元,增长了36倍,一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高端制造等先进技术项目落地津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市场纽带作用增强,激发首都经济新动能。技术交易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积极推动“双发动机”相关领域发展,全市输出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98.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51.5亿元,增长近17倍,涉及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交通、政务、教育、金融等领域,助力首都数字经济发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7.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55.7亿元,增长了35.5倍,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迈上新起点,锚定建设高质量技术市场的目标,在《条例》的保驾护航下,不断营造良好的技术市场发展环境,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北京技术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