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I29-2019-J017
项目名称基于机制研究的房颤个体化线性消融治疗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候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候选人姚 焰 郑黎晖 唐 闽 吴灵敏 丁立刚 陈 刚 牛国栋 乔 宇 郭金锐 胡志成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心血管领域。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可造成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危害,也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已经成为本世纪心血管领域中的流行疾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研究和指南已经确认了环肺静脉电隔离的房颤导管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但对于持续性房颤而言,其长期成功率仅维持在15%到28.4%不等。为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消融策略,候选人团队自2002年起在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率先在国际上采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研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共获得如下的创新成果。 1、在国际上独创房颤个体化递进式线性消融术式。候选人研究发现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原因在于左心房内形成的单个多变、随机的大折返环,参与折返的心房解剖位置相对固定,集中于左心房顶部、左心耳-肺静脉嵴部及二尖瓣环峡部,藉此对上述部位进行个体化线性消融策略,房颤消融成功率>8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本领域的广泛认可。2007年在《Heart Rhythm》杂志作为历史上首个来自中国的临床术式发表,对于复杂和晚期顽固性房颤的消融具有重要价值,团队也应邀前往欧美日等多国进行手术演示及推广。 2、在国内率先推出以高精密度三维快速建模加组织接触压力监测指导下的房颤线性消融,并高强度刺激检验下的FASS术式,促进了国内多数医院从所谓“点对点”模式向精准模式的转变,该方案显著降低了电生理检查和治疗操作的放射剂量,大大降低了对医患双方的潜在放射损害,明显降低了临床电生理操作技能的难度、缩短了年轻医生的入门时间,提高了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 3、率先在国内开展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 “一站式”内外科联合射频消融。在外科消融的同时,通过介入方法进行电压标测,沿着外科消融线在心内膜下再次导管强化修饰消融,彻底隔离左心房后壁,确保消融线双向阻滞。该方案显著改善了难治房颤患者的短期及远期控制效果,为房颤的节律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截至2018年1月1日,在心血管病领域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22篇,累计影响因子60.7分,总引次数333次。多项研究成果写入国际权威专家共识(2017年HRS/EHRA/ECAS/APHRS/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为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目前房颤个体化的线性消融术式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内已有50余家单位采用该术式,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