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 项目组开展了大量实验和野外实测研究,并结合遥感及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了不同尺度主要类型生态系统全组分的碳储量数据库;研发了多种碳源汇评估方法,为解析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应用经验模型、生态过程模型、以及大气反演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大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项目组研究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在1981-2000年间,生态系统碳汇每年可达1.9–2.6 亿吨碳单位(0.19 - 0.26 PgC/年),相当于抵消我国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28-37%,这与北美(20-40%)持平,但显著高于欧洲(7-12%);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贡献了全部森林碳汇的60%,而森林生长本身贡献了约40%,这与日本和韩国形成鲜明的对照(森林自身生长是日韩森林碳汇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现代环境变化显著影响森林的碳吸收能力,贡献了净生物量碳汇的 8.4–21.6%,在CO2浓度、氮沉降、温度和降水量等4个环境变化因素中,CO2浓度增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作为森林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森林树高分布与水分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过多和不足都显著影响碳储量的大小和生产力的高低。项目组还建立了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影响的理论框架体系,并阐明了我国城市区的碳储量及其变化。
项目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该项目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37篇(2篇Nature及其子刊,2篇PNAS),论著被他引近4400次,SCI他引3346次,其中6篇代表作被SCI引用634次,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项目成果为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