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 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障碍导致的局部脑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是我国儿童及青壮年脑出血主要病因,其致死率达11.2-29%、致残率达30%-50%,且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极易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本项目组潜心研究13年,创建了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脑功能保护的系列新技术,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一、首次创建基于个体化脑功能评估的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风险评估新体系。率先提出血管畸形病灶距功能区5mm为手术切除的安全距离,为脑功能损伤风险判断提供了精准的预测依据。通过2000余例患者的手术治疗证实该体系安全、有效,预测准确性达82%,脑功能保护率达95.7%,术后一年随访生活质量良好。
二、率先系统使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揭示了Geschwind区及运动前区新的重要功能,与运动、语言相关。阐明上述脑区损伤在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脑血管畸形病人脑功能状态及受损程度,阐明了患者的特异性脑功能改变。证实病变导致的特异性脑功能区重塑现象,提出脑白质纤维网络在维持正常脑功能中的重要性。
三、首次揭示女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在妊娠和产褥期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未增加。通过研究979例女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发现生育期女性患者的年平均出血率为2.78%,低于整体水平的3.11%;孕期和产后期患者的年平均出血率3.32%,低于非妊娠期女性的4.14%。该研究结果写入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最新脑血管畸形治疗指南。
四、率先建立我国最大的(165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病例资料库和包括患者血液、脑组织病理标本的数据库(400余例)。研究发现我国脑血管畸形自然史、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证实10-40岁为国人脑血管畸形的主要发病年龄段。
五、率先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系统联合应用多模态脑功能成像、神经导航、多普勒超声、荧光造影及电生理监测组合技术手段,大幅提高脑血管畸形外科治疗效果。术后脑功能优良率由之前的88.4%提升至95.7%。个体化精准脑功能保护率与国际同期报道数据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41篇,其中SCI收录52篇,总IF=129,他引313次,单篇最高64余次。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共89篇,他引455次,单篇最高31余次。编纂10部相关专著、教材,共发行约10万册。国际大会宣读论文84次。举办全国学习班20余次,参加人员达3000余人次。新技术推广后救治脑血管畸形患者达6000余例,术后功能保护率达90%以上。培养176名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极大提高北京市的脑血管畸形整体治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