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I10-2019-J009 |
项目名称 | 体外膜氧合生命支持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推广应用 |
候选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
候选人 | 侯晓彤 贾 明 王 红 王坚刚 曾 辉 杨 峰 杜中涛 李呈龙 郝 星 江春景 |
项目简介 | (一)研究目的
心脏骤停、难治性心源性休克、重症呼吸衰竭等患者的死亡率高达60.0~98.1%,主要死因为急性心肺衰竭。体外膜氧合(ECMO)是替代心肺功能的抢救技术,可为上述濒死患者的救治赢得时间。然而ECMO技术存在操作复杂、并发症多、撤机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ECMO的应用,本项目组历经十余年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成果。
(二)主要技术创新
创建ECMO全国协作网、多中心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为技术创新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1.创研ECMO快速建立技术:研制带管芯锁的动静脉插管,易操作,避免了严重出血并发症;研制快速预充器等,预充快且杜绝气栓;建立快速置管技术,由过去双人7步操作简化为单人5步。心脏骤停ECMO建立时间由国际上的25分钟缩短至14分钟。
2.创建ECMO生命支持系列技术:提出预防性远端肢体灌注,使下肢缺血发生率降为5.6%,远低于国际上的16~42%,杜绝了ECMO引起的截肢;提出“差异性静脉氧回流”新理论,创建上腔静脉引流新策略,解决了上半身缺氧所致不可逆心、脑损伤的难题,世界ECMO研究网主席Daniel Brodie指出,这“是ECMO领域开拓性的研究”;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效促进心功能恢复,被写入国际教科书;国际上首次发现骨髓和脾的幼稚单核细胞向肺趋化并分化是ECMO常见免疫性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为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3.创立ECMO预后精准评估体系:基于多维量化的评估方案,撤机成功率由国际上的59%提高至65%,且杜绝了因撤机失败而重建ECMO导致的二次创伤;基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预后评估方法,预测准确率由经典评分的0.68提高至0.85,更利于指导临床决策。
基于以上围绕ECMO建立、生命支持、撤机的系列技术,创建了全新ECMO救治体系,促进了ECMO的应用及推广,提升了急性心肺衰竭的救治效果,一年、五年存活率分别为91.1%及48.8%,显著优于国际报道(59.8%及43.9%)。
(三)成果产生的价值
发表论文220篇,其中权威SCI期刊Thorax、Crit Care等 57篇、他引554次。获国家专利4项。主编专著2部。国际发言32次。举办全国会议9次、培训班31期,培训骨干1500余人。第一完成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并任首任主委;开展了全国ECMO应用专项调查;牵头/参与起草了国内、国际专家共识,发布“中国开展成人体外膜肺氧合项目建议书”,推动了ECMO在全国的广泛开展(累计260家医院),救治患者11802例。获北京医学会科技一等奖。被授予国际“ECMO卓越中心金奖”(中国大陆唯一)。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