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893-2019-J002 |
项目名称 | 我国HIV的传播规律耐药特征免疫因素和疫情动态研究及应用 |
候选单位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候选人 | 邵一鸣 邢 辉 冯 毅 廖玲洁 阮玉华 卢红艳 沈智勇 苏 斌 王 哲 辛若雷 唐振柱 洪坤学 任 莉 王 铮 郝彦玲 |
项目简介 | 我国 2018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达14.9万,比2017年增加1万多人,继续增长风险巨大。这既与HIV潜伏期长难发现、变异快极易耐药有关,也与我国人口多、流动大有关。本项目依托疾控网络开展全国性研究,查明我国HIV及其耐药毒株的起源、分布和传播路线,摸清感染人群流行规律和免疫特征,协助国家把握疫情加强防治,为艾滋病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提供技术保障。创新点如下:
1、查明了我国 HIV 毒株的种类起源传播和进化变异规律
发现有 20 多个亚型及流行重组型(CRF),是 HIV 种类最多的国家。查明我国主要三大毒株的人群分布和传播路线,并发现我国是罕见的重组病毒流行为主国家;其中CRF01_AE由泰国传入,CRF07_BC和CRF08_BC由印度传入的C与泰国B在云南重组并在全国播散。CRF01_AE在我国形成各具特征的7个基因簇分别独立传播,这已引起国际关注。新发现和鉴定了7个新型 CRF和27个未知重组型(URF),是国际上发现 HIV类型最多的国家。
2、查明我国 HIV 耐药株的种类、分布、传播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建立世界卫生组织( WHO) 耐药地区实验室,有力支持了我国和亚洲的耐药监测。查明HIV 原发耐药株种类、耐药谱和对疗效的影响。标定出病毒失败、耐药和免疫失败的出现时序及中位时间,减少首年耐药率可大幅降低病死率。测定出HIV耐药株的传播能力和水平,指导了精准阻断其播散。发现耐药发生与药物组方、治疗机构和家庭社区支持相关,为预防耐药提供了干预目标。大大提高了我国抗病毒治疗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建立新方法及时发现我国艾滋病疫情新动向并科学评价了艾防效果
针对判断 HIV 新发感染的难题,建立队列研究与感染时间测定、分类概率计算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我国HIV新发感染在吸毒人群下降,在男同人群上升;科学判定我国新报告献血员感染为既往感染;卫生部将这些显示我国艾滋病由经血向经性传播转化结果及时报送中办国办。新方法成功用于评估广西艾滋病攻坚工程,并为全国推广提供了示范。
4、发现抗艾滋病细胞免疫因素、广谱中和抗体和疫苗候选株
发现先天免疫中的Gamma/Delta T细胞和继发免疫中的抗 HIV Gag抗原CTL反应,能延缓艾滋病疾病进展;从艾滋病长期存活者中分离到中和谱>90%的超广谱中和抗体并剖析了其进化成熟过程,为疫苗提供了新思路,以封面论文发表Immunity。我国和欧盟用本研究筛选的CN54株研制了艾滋病疫苗并开展了效果良好的人体临床试验。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