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I10-2019-J012 |
项目名称 | 中国艾滋病治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推广与应用 |
候选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
候选人 | 张福杰 马 烨 肖 江 赵 燕 赵红心 豆智慧 刘中夫 韩 宁 韩俊燕 于 兰 |
项目简介 | 我国与WHO预估2020年中国HIV患者将达1000万,2018年存活125万。我们取得原创性成果如下:
一、创新性提出中国抗病毒治疗新策略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后成人及儿童病死率分别下降77%和96%
首次发现了单采血浆感染HIV的自然史,2003-2005年将出现发病和死亡高峰。2002年应急启动国家抗病毒治疗;首次用淋巴细胞计数替代CD4计数指导治疗;研究发现早期及扩大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被国内外指南接纳并采用;首次提出中国儿童一线抗病毒治疗策略和方案,降低儿童病死率。
二、创新性提出抗病毒治疗联合复方新诺明使晚期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4%
首次在Bulletin WHO杂志(2015;93)上报道23816例联合治疗组对比单独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下降。
三、率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谱,制定相应的临床诊疗新方案
发现我国的机会性感染谱与国外不同;最早提出适合基层医务人员诊疗策略;随后制定了国家机会性感染临床路径。
四、率先揭示艾滋病免疫损伤和重建不良的新机制
首次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免疫重建不良,并揭示了新机制;发现不同单核细胞亚群在HI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差异及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观察到抗病毒药物对CD4和CD8 T细胞线粒体损伤不同。
五、创立唯一的国家抗病毒治疗监测评估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实现对每个患者和治疗点的动态监测;并与国家疫情网对接,全程监控HIV感染者诊断、治疗及预后。
国际同行评价:
Ann Intern Med;2009;151(4),单篇他引127次。编者按指出:“抗病毒治疗以后前3个月,病死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启动6个月后病死率下降为4-5/100人年,并在5年之内维持在这一稳定水平。”
Lancet Infect Dis;2011;11(7),单篇他引115次。Ka-Hing Wong教授指出:“提高覆盖率、确保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揭示了在大规模人群中抗病毒治疗公共卫生策略的可行性。”
Clin Infect Dis;2013;56(1),单篇他引13次,美国及香港教授指出:“与2007年其他国家报告的队列研究相比,中国2005年启动的国家儿童艾滋病治疗在质量和覆盖率上明显改善。”
发表文章256篇,其中SCI 76篇,影响因子422.004,SCI他引1203次,核心期刊180篇,他引1850次,总他引3053次。主编国家抗病毒治疗指南1-4版及机会性感染临床路径,参与WHO抗病毒治疗及HIV耐药监测指南编写,主编著作发行34.85万册。培训艾滋病专业人员7765人。推广应用31个省,4000个治疗点,77万患者获益。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