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I02-2019-F004 |
项目名称 | 光学源端偏振立体效应与精密遥感探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
候选单位 | 北京大学 北京市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北京普达迪泰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北方液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32802部队 |
候选人 | 晏 磊 张飞舟 陈 伟 林 沂 樊邦奎 周潘伟 孙晓兵 陈 涛 赵世湖 张书国 勾志阳 黄源浩 王晋年 孙山林 童庆禧 杨 彬 杨 鹏 张立福 王 慧 荆 海 左建章 乔延利 苗 勇 李范鸣 黄 瑶 王兆民 王世勇 叶征宇 周 勇 刘宗杰 |
项目简介 | 我国地球观测领域30余年高速发展,数据多而海量、需求多而巨大,但可用数据相对少即"两多一少"的困惑,在高分辨率时代更加突出。空间获取手段多样化发展与数据处理的数学法则缜密约束不变性,导致:上端获取越做越丰富,下端处理已"难以招架"。团队从1998年开始,初步理清了空间信息领域上下两端技术关联的数理机理,初步发明形成一套消解瓶颈的方法。通过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取得多项原创性发明并产业化。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其中10项为此次评奖依据)、软件著作权4项,SCI论文110余篇。主要成果是:
1. 发现光学源端偏振特性决定遥感观测效能的客观规律与方法。遥感观测大气衰减的本质是大气偏振效应,利用偏振手段扣除大气误差目前已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误差,尤其是大气偏振中性区域的偏振效应影响可降至2-4%。项目获得地物偏振遥感的五大规律,形成地物偏振遥感物理理论;获得全天空偏振模式图规律及物理特性,形成大气偏振遥感物理理论;获得基于地球偏振矢量场的仿生偏振自主导航、先进空间探测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偏振遥感新应用。
2. 建立地球观测对象决定观测手段的技术跨越方法。利用偏振技术可以提高影像识别对比度2-3个数量级,建立的地学-光电参量转换及贯通的遥感成像载荷品质度量研发新机制,可突破地表参量与成像系统光电参量无关联技术瓶颈、解决从光电成像系统源头破解遥感成像误差难以等效度量的难题。建立了我国辐射-光谱-空间-时间4个分辨率监测能力的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场,建立影像DN值与传感器光电参量分解方程,建立的地学-光电参量转换方程及偏振技术可以引导仪器的改进。
3. 实现光波-地球观测的锥体构像本质与处理模式变革。研究采用多种极坐标视差角空间仪器实验系统,探索直角坐标影像处理机制面对长距离或高重叠投影等易导致交会角偏小,方程易呈病态奇异性问题。空间信息直接采用极坐标系,使得地物信息的表达更为直接。高分辨率以矢径与微增量夹角表达更直接,从而降低由于三维直角分解原始参量而引发的计算源端误差。
4. 成果获国内外认可,在遥感测绘、空间仪器、航空航天、高铁等制造业智能测量与检测等领域推广,在产业化公司创建、国家基地体系建立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3个方面实现重大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单项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特许金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奖等。培养领军人才11人,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320余人。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