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I09-2019-Z001 |
项目名称 | 基于基础和临床的抑郁症诊疗生物学标记研究 |
候选单位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浙江大学 |
候选人 | 司天梅 苏允爱 王晓东 李继涛 |
项目简介 | 抑郁症是全球主要疾病负担源,影响到15%的人口。虽然已有药物或心理治疗可供选择,仍有近50%患者经一线治疗效果不佳,40%患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近年来,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结果一致显示,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首要原因。然而,早期准确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并甄选最优的治疗方案,仍是现代精神医学的一个棘手难题。目前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仍然依靠主观的症状学层面的观察,误诊和漏诊率高。治疗仍采用试验性用药方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发现并明确有助于抑郁症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记物,并解析其生物学机制,对于抑郁症的防治至关重要。
本课题通过收集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遗传学等多维度数据,结合临床前高效度动物模型研究,探寻抑郁症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相关的客观生物学标记,以优化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获得重要发现。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观察到疾病特异的认知损害表型,同时阐明了CRHR1-nectin3-calbindin-IMPase信号通路参与了早年应激所致抑郁症发病的神经发育机制,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探索提供了实验依据,有望开启全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研发热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Cell Reports、Neuropsychopharmacology、Brain Struct & Funct等重要杂志。
在临床研究方面,影像学分析首次发现抗抑郁药可以调节奖赏通路内的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等脑区连接,从而改善抑郁症状,提出并证明了多巴胺奖赏通路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靶点。遗传学分析首次证实,TPH2基因多态性参与调节抗抑郁疗效。这些成果为临床医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目标。部分结果已发表于Human Brain Map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等重要杂志。
本项目研究成果,揭示了全新的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从影像学和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可用于抑郁症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志物,从而为准确绘制个性化的疾病治疗反应轨迹,及时实施有针对性地治疗方案,并最终实现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降低疾病负担的临床目标成为可能,有望为《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的更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该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抑郁症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其后续效应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