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R29-2019-J003 |
项目名称 | 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
候选单位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亚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摩码人居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
候选人 | 王清勤 李安桂 赵 力 刘清珺 陈 超 路 宾 邓启红 邓 鹏 刘东方 孟 冲 |
项目简介 | 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超过WHO指导值的5倍。研究表明,PM2.5浓度低于12微克/立方米时,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增加13.6%;长期暴露在PM2.5超过10微克/立方米的环境中,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预期寿命将会缩减0.98年。当出现污染天气时,室外PM2.5通过空调通风系统、围护结构缝隙等进入室内,若室内还存在PM2.5污染源且没有有效控制措施时,室内PM2.5污染将比室外更严重,因此单纯依靠关闭门窗并留在室内并不是“躲避”PM2.5的有效方式。如何通过主动预防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室内PM2.5暴露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贯彻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民生问题。
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支持下,在室内空气品质技术领域进行了长达14年的深入研究。针对我国室内PM2.5污染控制中设计参数怎么取、产品性能怎么测、浓度水平怎么定等关键问题,建立了室内PM2.5浓度预测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提出了污染控制与评价技术,研发了系列产品。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揭示了室外PM2.5向室内迁移的机理。提出了通风空调管道中颗粒物及其伴生污染物累计效果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PM2.5外窗穿透模型和室内PM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
(2)提出了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首次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等74个城市室外PM2.5计算浓度,提出了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产品选型及系统节能运行方法。
(3)研发了室内PM2.5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了高效复合过滤材料、低噪声高能效空气净化机组、多功能空气品质检测监测设备与远程控制物联网等室内PM2.5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和系列产品。
主编国家、团体等标准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SCI/EI检索等论文42篇。依托研究成果,主编的《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 34012-2017已被国内空气净化装置生产和检验单位广泛采用;主编的《建筑室内细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技术规程》T/CECS 586-2019填补了我国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方法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在室内PM2.5污染控制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1.94亿元。
项目获201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中,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评价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