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 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首都及国家形象。民众对于快速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迫切。而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浓度高、区域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独特特征,防控难度极大,可借鉴的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控制经验有限,需要探索、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大气污染优化防控技术体系。为破解大气污染优化防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支持下,项目组经过十多年的系统攻关,紧密结合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控实践,开展了敏感源识别、高分辨率大气PM2.5溯源、优先控制分级、大气污染优化调控等技术方法的系列研究,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优化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创新如下:
(1)提出敏感源概念,建立敏感源筛选识别技术。在系统开展污染源PM2.5与VOCs化学物种成分测试基础上,创建了基于污染物来源示踪原理的敏感源识别新技术,系统识别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敏感源。
(2)研发动态、高分辨率PM2.5来源解析技术。提出了基于环境观测-受体模型-数值模拟-排放清单相结合的大气PM2.5来源解析新方法,解决了大气PM2.5中二次化学组分的溯源难题,将PM2.5来源由排放源追溯至地区-排放源;研发了大气PM2.5来源动态预报平台,实现了1h分辨率的PM2.5来源解析预测。
(3)创建大气污染优化控制技术。提出了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方法,解决了复杂污染来源下优先控制排放源的筛选难题;建立了基于运筹学理论与敏感源筛选、大气污染溯源、优先控制分级的大气污染优化调控技术,可实现最小经济成本下的最优环境效益;编制了《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已由生态环境部发布,在全国推广应用。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360余篇,其中SCI、EI 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及周边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中,为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APEC与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期间空气质量保障、重污染应急防控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有效支撑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快速改善;研发的PM2.5来源动态解析平台受到蔡奇书记高度评价,已接入北京市委值班室,为市委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由于长期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做出的突出贡献,所在单位受北京市政府表彰,获评“首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本项目对于完善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快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实质性推动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思路由总量减排向效果减排、优化减排的转变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