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I07-2019-Z002
项目名称弹性适配多路传输理论与方法
候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候选人许长桥 张宏科 程 渤 郑 侃 郜 帅 关建峰
项目简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具有重大意义,数据传输作为支撑移动互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对国家信息产业(如5G、6G)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现有传输模式“静态”、“僵化”,难以满足动态时变的传输服务需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严重影响传输性能。如何精准刻画网络环境特性、协同异构传输资源、发现高能效传输模式,已成为困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难题。本项目立足国家“网络强国”等战略发展需求,提出动态感知质量评估模型,揭示资源协同弹性传输机理,形成业务融合传输控制理论,解决了网络中多维感知、弹性通信、负载均衡等关键难题,在国际上引领了多路传输理论基础研究。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科学发现一:动态演进的信息汇集和路径质量认知模型 发现了移动网络信息汇聚规律,揭示了数据收集量和收集代价间的均衡关系,提出了弹性适配路径传输评估机理,系统解决了复杂异构网络认知不足问题,为网络传输体系提供理论支持,被加拿大双院院士Victor教授评价为“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法”。 科学发现二:异构资源融合的多路协同传输调度原理 发现了路径状态在不同资源分布下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分层多宿主资源弹性融合适配机理;建立了多路协同与跨层协作立体调度模型,为异构资源融合和高效数据调度提供理论支撑。被移动互联网TCP Westwood协议奠基人、SIGMOBILE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Gerla教授评价为“优越的数据传输效率”。 科学发现三:融合业务信息与传输能耗的拥塞控制机理 发现了网络业务信息、路径能耗与拥塞控制的内在联系,建立了业务信息、路径能耗的统一表达,提出了“业务需求-路径能耗-拥塞控制”协同适配的传输控制机理,为实现高效节能的多路传输提供了研究思路,被佐治亚理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贝尔实验室等国际顶尖名校和科研机构跟踪研究,高度评价为“广泛接受的传输架构”。 共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57篇,包括IEEE/ACM Trans期刊论文33篇,出版学术专著《移动互联网多路径传输技术》。6篇代表性论文他引871次,单篇最高他引286次,SCI他引402次,Google他引1056次,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他引包括60余位院士、IEEE/ACM会士等知名学者正面引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转让15项,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国际标准3项,成果入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基础研究成果选编》,3人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项目成员入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青年长江1人、国家优青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