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机制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咬合异常可导致咀嚼肌、颞下颌关节等口颌面组织出现疼痛不适,甚至发展为慢性口颌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研究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该项目自2006年开始针对该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以下重要发现:通过创建接近临床的咬合干扰致慢性口颌面疼痛动物模型,揭示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改变分别参与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发生和维持机制;揭示咬合干扰持续时间是导致疼痛慢性化的关键条件,发现口颌面疼痛记忆可通过海马通路易化咬合异常导致的口颌面疼痛;发现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引入国际标准化定量感觉测试揭示国内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改变,为临床转化研究生物数据库和标准化工具的建立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Pain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疼痛和牙医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8篇代表作他引127次,多次被PainJournal of Pain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正面引用和评述。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谢秋菲教授自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牙医学高被引学者榜单。该项目丰富了慢性口颌面疼痛机制的理论,推动了(牙合)学学科的发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慢性口颌面疼痛因其病因及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佳,是口腔医学领域公认的棘手难题。咬合是上下颌牙齿的接触关系。牙周组织内的感受器,可敏锐地感知咬合力并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咬合异常可导致咀嚼肌、颞下颌关节等口颌面组织出现疼痛不适,甚至发展为慢性口颌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但以往咬合生理及病理研究的理论尚未能解释其导致慢性疼痛的机制,口腔学者对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观点也存在较大分歧。目前对这类临床问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均无明确可循证的指导建议。这些患者饱受疼痛长期折磨,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却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研究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该项目自2006年开始针对该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成果如下:

1)揭示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外周及中枢神经机制:建立接近临床的咬合干扰致慢性口颌面疼痛动物模型,证实咬合急性异常改变可导致咀嚼肌痛敏,揭示三叉神经节TRPV1ASIC3受体参与咬合干扰致痛敏的早期进展,而三叉神经脊束核伤害感受神经元敏化、胶质细胞持续活化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是痛敏维持的重要中枢神经机制。(2)揭示影响咬合异常致慢性口颌面疼痛的关键条件和重要因素:建立不同强度和时间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发现咬合干扰持续时间是导致疼痛慢性化的关键条件;结合咬肌炎性痛与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发现口颌面疼痛记忆可通过海马通路易化咬合异常致口颌面疼痛。(3)揭示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与感觉功能改变:采用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发现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揭示MEK3-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参与慢性口颌面疼痛,为药物治疗提供靶点。引入国际标准化定量感觉测试程序,建立中国汉族人口颌面躯体感觉功能数据库,研究国内咬合相关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改变,为该类疾病的个性化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定量参考指标。率先提出“感觉功能变异系数”指标用于评价口颌面疼痛患者躯体感觉功能的稳定性。

该项目完成3项国家级和1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Pain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疼痛和牙医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8篇代表作他引127次,多次被PainJournal of Pain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正面引用和评述。该项目创建的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及改良测痛方法得到国内外同领域学者的认可和多次使用(Kong et al.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2016Simonic-Kocijan et al. Molecular Pain, 2013Zhao et al. Physiology & Behavior, 2015)。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谢秋菲教授自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牙医学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连续6年举办国家级咬合理论与技术临床培训班,推广研究成果。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序号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

/作者

年卷页码

xxxx

xx页)

发表时间(年月 日)

通讯

作者(含

共同)

第一

作者(含

共同)

国内作者

他引总次数

检索数据库

论文署名单位是否包含国外单位

1

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 induces long-term masticatory muscle hyperalgesia in rats/Pain/Ye Cao, Qiu-Fei Xie, Kai Li, Alan R Light, Kai-Yuan Fu

2009,144(3):287-293

2009.05.26

Qiu-Fei Xie, Kai-Yuan Fu

Ye Cao

 

 

 

曹烨、谢秋菲、李锴、傅开元

57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2

Molecular Changes Involving MEK3-p38 MAPK Activation in Chronic Masticatory Myalgia/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H. Meng, Y. Gao, Y.F. Kang, Y.P. Zhao, G.J. Yang, Y. Wang, Y. Cao, Y.H. Gan, Q.F. Xie

2016,95(10):1169-1175

2016.07.14

Q.F. Xie

H. Meng

孟贺、高原、康艳凤、赵燕平、杨广聚、王洋、曹烨、甘业华、谢秋菲

4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3

Central sensitization and MAPKs are involved in occlusal interference-induced facial pain in rats/Journal of Pain/Ye Cao, Kai Li, Kai-Yuan Fu, Qiu-Fei Xie, Chen-Yu Chiang, Barry J. Sessle

2013,14(8):793-807

2013.05.01

Qiu-Fei Xie

Ye Cao

 

 

 

 

曹烨、李锴、傅开元、谢秋菲

22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4

Somatosensory abnormalit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ainful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Guangju Yang, Lene Baad-Hansen, Kelun Wang, Kaiyuan Fu, Qiu-fei Xie, Peter Svensson

2016,17:31

2016.04.12

Qiu-fei Xie

Guangju Yang

 

 

 

 

 

杨广聚、傅开元、谢秋菲

10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5

Role of TRPV1 and ASIC3 channels in 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induced hyperalgesia in rat masseter muscle/European Journal of Pain/X.X. Xu, Y. Cao, T.T. Ding, K.Y. Fu, Y. Li, Q.F. Xie

2016,20(4):552-563

2016.03.11

Y. Cao, Q.F. Xie

X.X. Xu

 

 

 

 

徐啸翔、曹烨、丁婷婷、傅开元、谢秋菲

11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6

Inflammatory pain memory facilitates occlusal interference-induced masticatory muscle hyperalgesia in rats/European Journal of Pain/T-T. Ding, X-X. Xu, Ye Cao, C-R. Liu, Y-H. Gan, Q-F. Xie

2016,20(3):353-364

2016.02.15

Q-F. Xie, Y-H. Gan

T-T. Ding

 

 

 

丁婷婷

、徐啸翔、曹烨、刘存瑞、甘业华、谢秋菲

7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7

A study on variability of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in healthy participants and painful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patients/ Somatosensory and Motor Research/ Guangju Yang, Lene Baad-Hansen, Kelun Wang, Qiu-Fei Xie, Peter Svensson

2014,31(2):62-71

2014.01.07

Qiu-Fei Xie

Guangju Yang

 

 

 

 

 

杨广聚、谢秋菲

15

 

 

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

 

 

 

 

 

 

8

(牙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机械痛觉过敏的特点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李雪姣, 曹烨, 谢秋菲

2014,49(10):596-599

2014.11.18

谢秋菲

李雪姣

 

李雪姣、曹烨、谢秋菲

1

 

 

中国引文数据库

 

 

 

127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一、二等奖不超过5人):

排序

姓名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职称

职务

1

谢秋菲

项目总负责人,对全部发现点均有直接贡献。进行课题总体设计:建立接近临床的咬合干扰动物模型,揭示咬合干扰致咀嚼肌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阐明咬合干扰强度、时间和疼痛记忆对咀嚼肌疼痛的影响特点;研究咬合相关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躯体感觉功能变化。完成2项国家级和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8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教授

医师

2

曹烨

项目组核心成员,对发现点一有直接贡献。进行课题研究的设计,是主要实施者之一:建立接近临床的咬合干扰动物模型,揭示咬合干扰致咀嚼肌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参与多项咬合疾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1项国自然基金项目。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3,5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教授

医师

3

傅开元

项目组成员,对发现点一有直接贡献。指导课题研究:建立接近临床的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参与咬合干扰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的研究,协助收集咬合相关慢性口面疼痛的患者。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3,4,5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教授

医师

4

杨广聚

项目组成员,对发现点三有直接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利用标准化定量感觉测试首次研究咬合相关慢性口面痛中国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改变,提出“感觉变异系数”指标用于测试口颌面疼痛患者的感觉功能稳定性。参与多项咬合疾病相关临床研究。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4,7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副主任医师

医师

5

徐啸翔

项目组成员,对发现点一有直接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之一:揭示咬合干扰致慢性咀嚼肌疼痛的外周机制,证实三叉神经节TRPV1ASIC3受体参与咬合干扰早期咀嚼肌痛敏。参与多项咬合疾病相关基础研究。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5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主治医师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