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29个设施平台年底进入科研状态 |
|||
|
|||
原标题:“聚人气、聚科研气”态势形成 在怀科研人员达2.3万人 怀柔科学城29个设施平台年底进入科研状态 “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年底将全部进入科研状态;在怀科研人员达2.3万人,产出重大科技成果227项;今年将举办近百场次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交流人员将达到3万余人…… 7月26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怀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面推进怀柔科学城统领“生态涵养、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发展的情况。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自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得国家部委批复以来,经过七年的努力,在央地协同、部市共建、院市合作的大力推动下,怀柔科学城“聚人气、聚科研气”态势已经形成。 “今年,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进展备受大家关注。其中,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目前已全环贯通并进入联调阶段,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在加快开展国家验收。‘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8个科学设施项目也已经陆续开工建设。”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兼)兰雄景表示。目前,怀柔已经布局了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其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三分之二进入科研状态,年底将全部进入科研状态。 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成果也正在竞相涌现。坚持边运行、边产出、边转化,目前,怀柔科学城已累计产出“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项,科学城科研单位的13项成果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出束等4项世界级科研创新成果在2024中关村论坛集中发布。 今年以来,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也实现了转化。新设立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中心,将重点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转化平台和怀柔原创性技术加速平台,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同时,怀柔科学城范围内还成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成64万平方米城市客厅,打造18平方公里高端仪器传感器产业示范区,构建起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 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怀柔科学城的科学设施正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态势良好,截至目前已有10个平台实现开放运行,对外开放机时近90万小时,国际影响力竞争力逐步增强。 “今年,我们还计划举办近百场次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交流人员将达到3万余人。上个月落下帷幕的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众多国际科学大奖得主,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50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500余万人参与。”兰雄景表示。 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 在怀科研人员中,有两院院士77人、各领域外籍人才600余人,怀柔科学城已初步形成全创新链条的人才梯队。对此,怀柔正积极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加速布局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位于怀柔科学城起步区,周边布局科学设施平台23个,是科学设施平台和创新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今年7月的夏夜傍晚,钢琴家陈萨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近20位艺术家奏响经典曲目,为参与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一流专家学者、怀柔科学城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等嘉宾带来消夏音乐会。今年以来,已陆续有电影主题音乐会等活动在这里举办。 吸引且留住人才,不仅要有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还要有优质的科技和产业平台,宜居也要宜业。 怀柔正在统筹谋划全区产业发展。坚持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同步,已经形成了以科学城核心区为“一核”,北房、杨宋、庙城为“三区”,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为“一点”的产业空间格局,打造了金隅兴发科技园、机械研究总院怀柔科创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怀柔也在系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性基础产业,打造生命科学和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生态。 同时,怀柔还在着力打响“怀柔服务”品牌。目前,正在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提升行动,全区政务事项已100%实现“全程网办”,国际人才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形成了“足不出村办政务”等怀柔经验。 (记者 张佳琪)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