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创动态>开放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计划通过两份成果文件

发布日期: 2024- 09- 04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 字体:[ ]

原标题: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计划通过两份成果文件汇聚 中非各领域合作新动能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今日起在北京举行。昨天,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举行吹风会,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非合作论坛事务大使刘豫锡介绍了本届峰会和中非合作总体情况。

刘豫锡表示,本届峰会是继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

峰会计划通过《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成果文件,内容各有侧重。其中,《行动计划》梳理规划了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的实施路径,为中非下一步深化合作指明方向。

为中非各领域合作制定新蓝图

刘豫锡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入新时代以来,论坛建设成绩喜人,已经成为了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以及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非双方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峰会,总结经验,凝聚共识,规划未来。”议程方面,刘豫锡介绍,9月5日上午,峰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下午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4场平行的高级别会议,围绕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个议题,由中非双方领导人共同主持。9月6日上午,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

刘豫锡还进一步介绍了本届峰会的重要背景和预期成果。他强调,中非正迈向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本届峰会是一次承前启后、守正创新的会议,为未来的中非合作关系发展作出新的设计、制定新的蓝图,也为下一阶段的论坛建设提供重要引领。

同时,峰会还将汇聚中非各领域合作新的动能,中非双方将积极落实峰会成果,发挥各自优势,让各领域务实合作越走越实,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此外,峰会还将推出一系列人文交流新举措,续写中非人民相知相亲的友谊篇章,使中非友好薪火相传、有序推进。

让中非人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

近年来,中非贸易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的2821亿美元。

“中非是当今世界增长较快、潜力较大的两个经济体。新时代中非合作有着强大的韧性,并且不断朝着结构更加均衡、动力更加多元、模式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刘豫锡表示,高质量发展将给中非双方人民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谈及中非合作的历史机遇时,刘豫锡表示,非洲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后发优势正在不断显现,潜能正在逐步释放。

根据相关统计,预计2050年非洲人口将由现在占世界总人口的14%增加到22%,年轻人口比例高,劳动力充沛。巨大的人口红利让非洲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非洲资源禀赋优越,中方拥有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双方互为需要互有优势。

同时,随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互联互通进程的加速,非洲大陆自贸区有望建成覆盖14亿人口(非洲全部人口)和3.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统一市场,这将加快推进非洲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以及区域的经济融合,激发非洲发展的内生动力,也给中非合作创造更大空间。

此外,高质量的中非投资合作未来可期。中国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主要力量,目前,中国企业家在非洲已经创立了将近40个工业园区,帮助非洲国家在建材、轻工、家电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雏形,甚至实现了出口中国。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互利双赢,契合非洲的发展需要。

刘豫锡还提到,中非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扩大在绿色发展和数字创新方面的合作,进而拓展到遥感卫星、北斗系统等高科技领域,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打造了更多合作亮点,为中非互利共赢注入了新的动能。

中方对非合作的行动不会减弱

本届论坛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实现现代化有怎样的关联?刘豫锡指出,实现现代化是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给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我们愿意继续扩大双方在国家立法机构、政府,以及地方省市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双方治国理政、现代化发展、减贫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刘豫锡强调,中非支持彼此探索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的现代化模式。“中方将始终是非洲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

刘豫锡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方加强对非合作的信心不会动摇,方向不会改变,行动也不会减弱。以中国和广大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势头迅猛,必将给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希望。(记者 吴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