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级联遥感机理、方法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等级: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 等奖
四、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发明专利1 |
2π空间偏振观测 仪器 |
中国 |
ZL201611244424.8 |
2018年11月20日 |
3155933 |
北京大学 |
晏磊;杨彬;赵红颖;王洪;柯子博;赵守江;吴水平;李延飞;王雪琪;贺丽琴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2 |
基于遥感影像DN值多元参量定标模型的自适应成像方法 |
中国 |
ZL201410014739.8 |
2016年03月02日 |
1967698 |
北京大学 |
晏磊;王明志;林沂;戎志国;谭翔;胡秀清;杨鹏;李元;刘飒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3 |
一种基于极坐标参数化的航空摄影测量光束法平差的方法 |
中国 |
ZL201210280068.0 |
2014年07月02日 |
1430564 |
北京大学 |
晏磊;赵亮;赵红颖;孙岩标;刘岳峰;景欣;罗博仁;孙华波;徐遵义;王涛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4 |
基于大气中性点的偏振遥感地-气信息分离测量装置 |
中国 |
ZL201310751381.2 |
2016年04月27日 |
2050816 |
北京大学 |
晏磊;陈伟;吴太夏;赵红颖;杨彬;赵海盟;杨尚强;张文凯;路颖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5 |
天文光学望远镜偏振滤波方法与装置 |
中国 |
ZL200610037935.2 |
2008年03月26日 |
385244 |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孙晓兵;洪津;骆冬根;杨伟锋;荀毓龙;乔延利;叶松 |
未缴费失效的专利 |
发明专利6 |
一种植被多/高光谱成像装置 |
中国 |
ZL201010612022.5 |
2013年04月10日 |
1173737 |
北京大学 |
晏磊;李博;耿雅雷;赵海盟;刘绥华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7 |
一种二次成像摄影方法及装置 |
中国 |
ZL200710099585.7 |
2009年05月06日 |
495403 |
北京大学 |
晏磊;李英成;段晓辉;赵世湖;丁晓波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8 |
一种光学遥感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中国 |
ZL201310145880.7 |
2016年04月06日 |
2011429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唐新明;赵世湖;付兴科;王霞;窦显辉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9 |
空间相机几何与时相分辨率检测方法及移动检测车 |
中国 |
ZL201210018290.3 |
2014年11月26日 |
1525520 |
北京大学 |
晏磊;段依妮;相云;勾志阳;赵亮;景欣;孙华波;刘绥华;孙岩标;王露;马玉忠 |
有效专利 |
发明专利10 |
一种基于单景遥感影像的目标运动信息提取方法 |
中国 |
ZL201310145876.0 |
2015年06月10日 |
1690592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赵世湖 |
有效专利 |
五、主要完成人情况(一、二等奖不超过6人):
排序 |
姓名 |
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的贡献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职称 |
职务 |
1 |
晏磊 |
对三个发明点作出原创性系统贡献,是前3个核心知识产权等7个发明专利(见附件1,2,3及“七.目录“)第一发明人。针对高分辨率航空航天观测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高精度、自动化、动态化”三位一体“简捷均衡实现的世界难题,独创性建立了:1)光源偏振效应对地表、大气、仪器三环节的理想遥感模型的级联,以实现高精度;2)图像为介质的地表与空间观测手段光机电参量的级联,以实现天地孤岛的自动化贯通;3)遥感锥体构像本质的极坐标和时相基准的过程级联,以实现处理分析动态化。由此引领国内优势团队联合、国际单点技术合作、多学科交叉攻关达20余年,在领域构建、基地培育、产业孵化、系统应用、领域延伸等方面取得较全面的突破。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北京大学 |
教授 |
无 |
2 |
林沂 |
对发明点1和2作出重要贡献(“七.目录”专利2)。对非均衡偏振立体效应和传感器全参量物理模型分解进行研究,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在光学源端立体效应基础上,结合LiDAR与偏振信息对地物物理与几何信息实现精密测量,实现了地物反射与偏振信息的同步获取,助推了非均衡偏振立体效应理论的建立与客观规律获取,推动了谱段反射-发射海洋耀斑定标的技术提升,为地物参数光学反演偏振模型建立奠定了基础。构建地表误差反馈的传感器参量分解模型,开发面向观测平台精度保障的无人机遥感测试方法,为地学观测误差映射、空间成像传感器光电参数分解和误差根源剔除、以及仪器参数退化规律发现作出重要贡献。 |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 |
研究员 |
无 |
3 |
孙岩标 |
对发明点3(“七.目录"专利3、9)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与第一发明人共同建立了锥体构像本质下的观测过程极坐标体系;在博士后导师刘先林院士指导下,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平台支撑下继续拓展其相关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论证。其成果构建了极坐标空间信息参考坐标基准,实现了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快速收敛和三维测量;推动摄影测量和测绘行业的高分辨率多姿态、实时化处理;研制了全新的极坐标体系下遥感高速成像精准拼接处理系统,在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等方面有实际工程应用;在超精密快速几何成像测量、偏振精密计量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工程应用和论证,为该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应用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 |
天津大学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副教授 |
无 |
4 |
赵世湖 |
对发明点2和3作出重要贡献(“七.目录”专利7、8、10)。提出了二次成像虚拟构像传递的通用物理模型与几何辐射综合评价体系,发展了数字基高比模型与时相-空间-光谱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地表高程-光机结构参数贯通与光学航空遥感影像的综合质量评价;完成了遥感级联模型在航天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处理验证,利用卫星动态遥感成像的时空移变成像特征参数,实现并验证了在无地面参考数据和先验知识支撑下的单景遥感影像的地物目标及其运动参量的高精度提取。工作为填补航空数字光学遥感成像系统统一物理模型的空白和推动高分辨率数字航摄系统的高精度、国产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应用试验依据。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
副研究员 |
无 |
5 |
孙晓兵 |
对发明点1和2做出贡献(“七.目录”专利5),占本人工作量70%。空间对地偏振探测的是地气耦合信号,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天空大气的偏振效应,以期从耦合的地气混合信号中抑制大气信号的干扰。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基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偏振滤波方法,并设计了相关装置,能够测量大气偏振效应并进行偏振滤波抑制,在得到大气偏振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望远镜主光路的偏振器件进行大气散射辐射的偏振滤波,抑制大气辐射干扰。设计的装置为偏振观测提供设备保障;研究促进了航空航天对地观测的大气干扰因素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偏振信号定量化观测提供偏振定标技术支撑,为航天载荷的误差精细剔除奠定了方法基础。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无 |
6 |
赵海盟 |
多种仪器研制贡献者,对发明点2、3作出贡献(“七.目录”专利4、6),该项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设计完成机载偏振光谱航空遥感相机,完成大型机载偏振光谱遥感模型验证。作为外场实验总设计,在珠海实现国内首次偏振光谱遥感反演外场航飞实验验证。 担任航空航天极坐标体系软件硬件化设备总设计,完成极坐标模型光束法平差核心算法的芯片级硬件设计,有效的验证了航空航天极坐标体系理论的创新性。 承担团队航空航天成果在广西进行产业化落地的任务,与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在广西国家级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漓江流域等重点生态环保区域进行技术落地,并与一带一路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进行产业化。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高级工程师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