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开拓者 |
||
|
||
杨知行,教授,是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十六年磨一剑,从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标准制定到产业化,创建了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成功实现国际化并占领国际同类标准的技术制高点。主持研发DTMB产业化技术,促进我国数字电视相关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推进DTMB成为国际标准,提高了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主持DTMB标准海外推广,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DTMB演进系统,占领国际同类标准系统的技术制高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及省部级奖一等奖4项,2014年因其卓越贡献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其“十佳”提名奖、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科技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51项、发表论文390篇、出版著作4本。 我国是电视产销世界第一大国,但长期受制于专利侵权和反倾销双重挤压。主持研发DTMB收发系统产业化系列技术,创新实施一种专利处置与实现技术分离操作的机制,把全部专利贡献国家同时实现技术和算法代码转让国内外近20家企业,合同金额累计过亿元。推动了我国DTMB产业链及专利池建设,与清华大学密切合作的国内九个产业链单位近三年DTMB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674亿元。我国现有近千个城市播出DTMB数字电视信号,覆盖全国近半数人口。2014年起,我国已启动DTMB的全国覆盖网络建设和电视机强制标配政策。 2007年,协助香港进行标准测试,成功推动香港放弃欧标采用DTMB标准,开启DTMB在境外应用的新纪元。DTMB信号现已覆盖全港人口99%,用户渗透率超过80%,200余款DTMB终端产品在香港市场销售,2009年,清华大学与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成果,获香港行业协会“最佳合作奖”。 广播电视涉及国家安全,是政府宣传喉舌和普惠全民的基础设施,其标准遴选都是国家行为。针对标准海外推广应用的需要,2007年牵头组建数字电视产业联盟,在南美四个国家与美欧日等同类标准展开竞争,通过历时二年的标准宣讲和现场对比测试,取得国际同行“DTMB技术领先”的评价,推动数十个国家向中国提出采用DTMB标准的意向,促成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广电总局、商务部、外交部、国标委、中国工程院等八部门联合组建国标海外推广工作组,DTMB海外推广成为国家战略。 2009年,针对国际标准化的需要,主持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升级国际标准工作,任我国数字电视国际标准推进工作专家组组长。主持研发增补多带宽、多业务等功能选项的DTMB增强型系统,使DTMB标准达到全球普遍适用的要求。组织18份提案提交国际电联,克服国际市场利益攸关的多方干扰,2011年完成ITU-R BT1306和1368两份关键建议书的修订,DTMB成为地面数字电视四大国际标准之一,取得与美欧日等国同类国际标准的同等竞争地位,被“数字电视之父”国际电联第6研究组名誉主席M.Krivocheev教授誉为全球数字电视广播40年(1972-2012)重大里程碑事件。 2010年,筹建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创标准、技术和产业相结合的国标海外推广模式,深入开拓DTMB国际市场,现有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巴基斯坦、吉布提、古巴等亚非拉等13个国家、地区采用DTMB标准全国覆盖或局部地区应用,带动了行业技术、产品、服务和文化产品成套出口,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数字电视领域我国强制性标准在海外应用的历史,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国数字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潘长勇,清华大学教授、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长期在一线从事宽带无线传输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特别在数字电视、卫星遥感等宽带传输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创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中,全程参与并负责关键技术课题研究、系统场地试验、配套设备研制、标准化和产业化等工作,先后参与了我国数字电视11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三和第四),省部/学会科学技术奖10项。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IEEE scott helt memorial award等荣誉。 2007年,针对DTMB国际化面临的多带宽需求,针对 DTMB 标准只有 8MHz 带宽的功能缺项,研发并产业化数字重采样技 术与设备,利用数字插值方法对基带信号进行重采样,解决了与 6、7MHz 带宽 系统相适应的所有涉及同步和数据率和带宽的系统参数调整的技术难题。结合 高倍采样和高精度数字插值滤波技术,有效解决了兼容三种带宽系统下因采样 率动态范围大出现的频谱混叠难题。该项成果已正式纳入国际电联 ITU-R BT.1306-6 和 ITU-R BT 1368-9 建议书中。 DTMB作为一个全新系统,在颁布后,其技术性能一直受到国际上的质疑。国家主管部门的安排组织DTMB系统前往海外进行技术测试和宣讲。作为负责人,主持DTMB标准海外推广应用测试和技术开发。在2007年起,带领测试和技术团队先后在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海外推广工作。 2007 年-2009 年,古巴、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四国第三方对比测试, 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四个同类标准中,中国标准取得技术领先。2007 年 12 月 18 至 26 日,古巴广电主持 DTMB 和 DVB-T 标准的对比测试。 测试报告指出:中国 DTMB 标准的测试表现优于欧洲 DVB-T 标准。2008 年 10 月~12 月,在秘鲁的利马、库斯科和伊基托斯三地分别进行了 对美国 ATSC、欧洲 DVB-T、日本 ISDB-T、中国 DTMB 等四个标准系统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的对比测试,中国标准系统以大比分获胜。2009 年 5 月,在古巴哈瓦那对中、欧、日三个标准进行了对比测试,在为期 1 周的室外固定接收中,DTMB标准测试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标准。 技术性能的优势和深入浅出的技术宣讲,打消了标准遴选国对DTMB标准的技术性能的怀疑,认可DTMB标准技术性能领先的优势,推动1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该标准,实现我国信息领域的强制性标准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内外取得较大的影响。 2009年,参与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升级国际标准工作,作为我国数字电视国际标准推进工作专家组成员,负责DTMB系统国际标准化的技术研究、数据测试、文稿起草和参会。在国际电联作为DTMB标准的代表人,负责标准体系工作,向国际电联提交文稿23篇,完成6项国际标准制定。 宋健,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IEEE 会士、IET 会士。长期从事宽带无线传输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标准化工作。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网络融合、宽带电力线通信、可见光通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担任广播、电力线通信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负责起草6项国际标准(其中两份为框架性标准)、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参与3项;担任ITU 地面传输工作组副主席,IEEE Tran. on Broadcasting 杂志副主编。 2007年,针对DTMB国际化面临的多业务功能的缺失,提出了等效星座扩展映射等创新技术,支持了增强的DTMB系统的研制,填补了DTMB标准支持多业务广播和多带宽可选的缺项,支持了我国数字电视强制性国标升级为国际标准的历史性突破。 2009年,参与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升级国际标准工作,任文稿工作组组长,负责相关文稿的数据研究、组织撰写,参加国际电联的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代表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国际地位。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仅仅用了2年时间,2011年12月6日,我国DTMB标准正式被国际电联接纳,成为第四个地面数字电视国际标准,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好的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12年起,经中国政府推荐,任国际电联地面传输工作组副主席,负责全球多媒体广播领域技术发展研究和标准化工作。2015年受国际电联秘书长委托,负责筹建国际电联秘书长专业咨询委员会和国际电联的第一本学术期刊。 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取得国际学术同行的认可是十分重要的。IEEE是学术界公认的顶级学术交流群体。自2010年开始,通过争取,宋健教授担任IEEE 广播通信领域的顶级期刊 IEEE Transaction on Broadcasting 杂志的副主编以及广播通信分会的管委会委员。在这一国际学术界的舞台上,宋健教授组织国内外学术界对增强DTMB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性能优化等开展研究,基于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际的测试数据,提出了我国 DTMB 标准在国际同类标准中的系统频谱效率、功率效率、抗多径干扰和移动接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发表在 IEEE Trans. On Broadcasting 上,引用率被国际知名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Highly Cited Papers 认定为在本领域前 1% 。为了更好的扩大学术影响力,通过筹划,得到IEEE通信从事编委的支持,组织撰写《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由 IEEE ComSoc 委托世界著名的 John Wiley& Sons Inc. USA 于 2015 年 7 月出版。 宋健教授是数字电视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威专家,研究方向上注重结合学科国际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同时具有很强的沟通与组织能力,带领团队坚持学术研究与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紧密结合的创新路线,成为本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该项目团队雏形产生于1999年,目前团队由15位核心成员组成,在通信理论、算法仿真、系统设计、产业化、系统运营等方面分工明确,协同研究体系健全,年龄构成合理。团队长期紧密合作,从事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化和产业推广,针对国家广播电视领域重大需求,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并完成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我国数字电视行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先后获省部级奖励6项。 团队围绕国家广播电视领域重大需求,在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电子产品发展基金、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专项、教育部高校自主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创新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并完成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全链条过程,为我国数字电视行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牵头完成1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8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标准国际竞争中取得技术领先优势;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认可,被国际电信联盟邀请作为全球首批学术成员;开展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已有1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DTMB,实现中国强制标准被外国采用的历史性突破。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IEEE会士1名, IET会士1名,CIE会士1名,IEEE高级会员6名。出版英文专著1本,中文专著6本;获授权发明专利 112 项,发表学术论文 282,入选ESI前1%高引论文和2014、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还积极培育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培养IEEE顶级期刊副主编1名,ITU地面传输工作组副主席1名,负责全球多媒体广播领域的技术发展研究和标准化;受国际电联秘书长委托,负责筹建ITU秘书长专业咨询委员会和国际电联第一本学术期刊,继续引领本领域的技术发展。
获奖项目: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杨知行,潘长勇,宋健,王劲涛,戴书胜,黄浩东,叶进,余雷,张超,杨昉,王军,王昭诚,彭克武,张彧,骆训赋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无线数字电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高拓讯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