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光
自主创新 迎接IPV6时代

发布日期: 2016- 12- 27 文章来源:

徐恪,2001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学位,师从吴建平教授。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恪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大规模网络软件。研制完成的“IPv6核心路由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研制完成的“可扩展、可重构的高性能路由器软件平台与开发环境”获得2012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美国发明专利5项。提出了可演进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发展新思路,运用网络效用最大化理论研究了互联网多路径流量管理和最优流量工程,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流量工程的正比例负载均衡方法。曾于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

徐恪自2001年博士毕业留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工作后,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面向IPv6的路由交换软件研究。随着语音、视频、3G等业务的不断开展IP业务呈爆炸式增长。IPv4在IP地址、IP端口连接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暴露了不足,互联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已成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相继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意图掌握未来互联网核心技术。与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相关核心软件上的积累还很欠缺。

在吴建平院士的鼓励下,徐恪选择了我国相关基础研究还不完善的核心路由交换软件研究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力争为我国IPv6核心路由器的研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IPv6核心路由器是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设备。其在技术上需要满足高带宽、高性能、多业务、高可靠性、易维护性等要求。在国家CNGI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在吴建平院士的领导下,徐恪、尹霞团结华为中兴的技术骨干,完成了本次报奖的科研成果,深入研究了路由交换软件平台的体系结构,针对开放式的构件描述验证方法、构件开发方法、基于构件的组件动态组装方法以及任务分派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验,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路由交换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提出了一整套开发和测试规范及验证方法。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制IPv6核心路由器的过程中,徐恪所在的团队。这个团队联合了清华大学和当时的清华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大家为了IPv6核心路由器早日上线,付出了数年的辛勤和汗水,多少次彻夜加班后,迎着朝阳去清华东门外的永和大王吃早点,大家毫无困意,高声畅想着核心路由器的未来。

 

该项目研究成果来自清华大学、华为和中兴的长期合作成果。
清华大学团队带头人是吴建平院士,团队于1989年底由吴建平创建。1993年,吴建平带领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承接了北京新建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交易系统建设任务;1994年开始,他和自己的团队团结国内10所大学,主持设计和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任何其他网络可以提供如此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CERNET项目的成功,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开拓和推动我国互联网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CERNET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2014年入选中国互联网20年十大事件。接下来,步履不停的吴建平在2000年左右又把目光转向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大胆选择了建设大规模纯IPv6网络。2004年12月25日,由吴建平教授主持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核心网CERNT2正式开通,这是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其中向来被美国垄断的互联网关键技术——IPv6核心路由器便是由吴建平率领的清华大学团队研制的。这两项成果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带领的团队包括6名长聘教授和2名长聘副教授,其中获得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一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两人,团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成员多次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创软件人才奖等多项奖励。

 

获奖项目:支持服务创新的可扩展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系统及产业化应用

主要完成人:徐恪(清华大学),尹霞(清华大学),甘玉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何均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吴建平(清华大学),赵有健(清华大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