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更加奋发有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迈向新征程

发布日期:2018-01-19

——在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许强

(2018年2月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报告2017年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2017年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2017年,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加油发力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推进会提出明确要求,北京市认真抓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任务,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具体部署。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高度重视,深入实地调研,亲自部署谋划。科技部万钢部长、王志刚书记多次专题调研,指导推动。2017年部署启动的215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经第三方机构跟踪评价,完成率超过96%,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成果捷报频传,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的并跑者甚至领跑者。2017年,北京地区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78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

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率先完成酿酒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与人工化学合成,率先研制成功5纳米碳基光电集成电路,性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京东方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生产线交付;研制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处理器、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寒武纪。

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筹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公开遴选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相继成立,在资源整合、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员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

一批标志性成果、装置相继问世。研制发射北斗三号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研制发射世界上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大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

一批技术成果改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首条磁悬浮地铁S1线开通试运营,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联动。实现首都食品安全检测监测全覆盖。持续开展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提升养老技术服务创新水平,保障首都市民健康。在交通、环保等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二氧化碳人工造雪节能环保技术示范应用,为冬奥赛事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三城一区”呈现新格局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出台“创新发展16条”,城市创新形象进一步鲜明,突破了一批全球领先的颠覆性前沿技术,百度实施开放自动驾驶平台计划(Apollo计划),积极抢占无人驾驶领域制高点,旷世科技、商汤科技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围绕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正在形成集群式突破。

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举办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并组建全新体制的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设立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及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建设。超顺排碳纳米管、纳米发电机、动力电池等48项科技成果在怀柔科学城落地。

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打开“院墙”搞科研,中俄科教创新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国网、华能、航天十一所等单位共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海油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在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

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着力承接转化“三大科学城”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8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等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京东集团建设电商行业首个国家级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京东方专利授权量居国内前5位。集成电路领域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2017年,“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全市占比超过30%,同比增长8.3%。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居16区之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2%。

(三)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出资2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高端“硬技术”创新。在分层管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推进“新三板”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制定发布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规范新业态发展。出台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16项配套措施。通过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试点为662位外籍人才办理“绿卡”。聘请哈佛大学谢晓亮、斯坦福大学张首晟等16位科学家为“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在京两院院士占全国总量的47%。

(四)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

发布高精尖产业标准和产业类别目录,促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十个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7.1万辆。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全国发展高地,拥有全国过半数研究机构,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5家入选全球人工智能创新100强。开放创新深入推进,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签约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2017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1.5%。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同比增长 9.8%,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2.4%。科技服务业达万亿级规模,跃升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实现增加值2859.2亿元,增长10.7%,高于GDP增速4个百分点。

2017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居全国首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4.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4485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全国占比33.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保持11%的增速。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计超过2.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超过50万家。独角兽企业达67家,在全球仅次于硅谷。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省区市首位。英国《自然》杂志刊登“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

一年来,北京市与中央部门和单位的统筹协调、主动谋划、协同推进力度大大加强。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会与北京市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分别在税收政策、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人才保障服务、央企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中科院全面参与怀柔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在京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院整合优质资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在京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深度参与各项重点任务,央地协同呈现新局面。

一年来,北京办公室机制不断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先后组织保障召开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4次北京办公室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组织30余次司局级联络员会议和“一处七办”调度会,协调推进重点工作。“一处七办”各牵头单位,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充分发挥了整体推进、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职责。

一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各区形成了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的创新发展格局。海淀、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密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三城一区”建设。通州区立足“一主一副”定位,着力发展设计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汇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推动副中心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文化深度融合,建设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国际研发创新高地。丰台、门头沟、房山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平谷、延庆重点推进低碳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冬奥会零碳排放试验区。

一年来,我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思想建党与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学做”结合。抓好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廉政和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贯彻落实办法,科技系统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全力打造“阳光评审”,本市科学技术奖励和自然科学基金含金量愈发耀眼。

回顾这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体会主要是:第一,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紧贴国家战略,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第二,必须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立足高点定位,更加突出“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以争创一流的要求规划科技创新中心长远发展。第三,必须增加科技供给,夯实科技基础,攻破关键技术,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第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第五,必须坚持开放创新,以更宽的全球视野、更高的战略眼光,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京集聚,为首都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总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源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和生动实践;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源于市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区的共同努力;源于“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理念的坚持和服务的优化;源于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打造和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源于“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源于创新主体的高度认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在此我代表市科委,向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央单位和各部门、各区以及首都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不够,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有待增强;科技资源分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缺乏;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校院所在本地的创新溢出能力不强等。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勇于直面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8年重点工作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建池子,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再添新贡献。

(一)积极承接重大科技任务,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加快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和重大任务在京培育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继续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促进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落地转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智能电网、深海装备等领域,推动新建开放共享、风险共担、目标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取得重要突破。与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选点布局,联合资助建设高水平基础科学中心。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

上半年精心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以规划为统领,促进“三城一区”进入加速发展期,为确保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发挥“领头雁”作用,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区有机更新、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强化城市创新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布局一批关键共性、前瞻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和平台,推动产生一批全球引领性原创成果。

突破怀柔科学城,以百年科学城标准,打造新时代科学城新标杆。建立国际化、开放式管理运行新机制,深化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年内实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新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国际资源广泛参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高精尖产业的创新链。

搞活未来科学城,加速“三个转变”,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立足已经形成的资源优势,加紧发力。鼓励入驻央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引入民营研发机构、创新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加快投资孵化、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聚集,推进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

优化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城-区”对接,打造高精尖产业增长极。建立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机制,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房山协同发展,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抓好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外资引进和开放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三)紧抓改革开放40年契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大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力度,针对落实过程中发现的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在国有科技类无形资产管理、成果转化人员激励、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推动中央在京单位试行本市创新政策等方面重点发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在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范围、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上市和挂牌培育力度。加强对中关村各分园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和产业定位引导,统筹协调“一区多园”发展。

集聚培养顶尖人才。面向全球遴选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深入落实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政策,加大对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京创业的支持力度。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优化医疗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

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促进总部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际科技组织等在京落户。建设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积极发起并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对标国际一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设立人均税收、地均产值、产业人口密度、研发投入强度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标准,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建立全市项目落地建设和跨区转移的统筹机制,推动转化项目早介入、引领项目快布局、重大项目强服务。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完善与在京高校院所的深层次对接机制,在筛选、培育、孵化环节占得先机。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专利分析与评价,加强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围绕十大高精尖产业,引导各部门、各区制定导向明确的鼓励政策,支持各区开展成果对接以及中试基地建设,完善土地、资金、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实施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市融资、产业投资、人才引进、外资开放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形成政策“组合拳”。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全面完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完善“一站一台”服务机制,推动三地建立相互衔接的创新券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在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试点建设联合实验室,促进三地协同创新。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引导中关村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到园区落地。聚焦“4+N”功能承接平台,更加注重区域优化布局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形成联动发展的园区链。

(五)加强自身建设,为各项任务顺利开展做好服务保障

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党建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改进作风,建设廉洁政府,以行动和成效体现“四个意识”。完善区级科技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素质教育和培训,增强工作本领,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沟通协调。“一处七办”要持续优化工作机制,抓好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办公室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北京办公室秘书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服务联络职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与中央单位沟通汇报,加强与国家相关政策资源的对接互动,争取中央相关单位支持。“七个专项办”各司其职,主动担当,把责任和工作抓实,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做好宣传引导。加强科技创新各类数据信息统计,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搭建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创新政策解读和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宣传创新人物、弘扬创新精神、传播创新文化、回应社会关切,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异成绩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