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一到这里,就被北京“氢”功硬控了 |
|||
|
|||
充氢5分钟,续航800公里,它被称为行走的空气净化器。 (氢燃料电池车“NEXO”) 储氢罐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又轻又小,有了它的助力,这辆小“氢马儿”最高时速可达45公里。 (氢能助力车) 氢燃料电池车、氢能助力车、氢能无人机……许许多多氢能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迎面而来,展示了未来交通的新面貌。行走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展厅,参观者也置身在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链全景中,感受着氢能产业加速落地的北京速度。今天我们就跟随“新质生产力看北京”走进这里,在“氢”风徐来中,感受氢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的新动能。 打造氢燃料电池的“芯片” “我手里拿着的是我们用于氢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它的厚度是 12 微米,在这么薄的厚度下,它的强度还是非常高的……”北京清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驰科技)CEO张晶展示的这个企业核心产品是燃料电池最核心的部件。12微米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这个看似单薄的膜片,实则是氢气转化为电和水,变为“能量”的重要场所,因此被张晶称为氢燃料电池的“芯片”。 清驰科技位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A区,是一家聚焦氢能和储能行业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研发生产的企业。来到这里,CEO张晶为“新质生产力看北京”记者团开启了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公开课”。张晶告诉我们,以前95%以上的质子交换膜依赖进口,清驰科技的重要使命就是打造自有知识产权工艺技术,实现氢能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的稳定供应。 目前,质子交换膜主要应用在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上,一辆重卡的寿命预期需要达到百万公里,这就要求这个12微米厚度的薄膜,要在一辆重卡上“生存 ” 8 到10 年,并同时承受80度左右的“工作”高温考验,所以为了满足行业需求,质子交换膜就必须在提升性能和寿命的同时降低成本。除了这些,在张晶眼里还有最后和最难的一关,那就是产品的供应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 “如果大家在北京可能会碰到三一重卡在跑,我们的产品已经用在它的氢燃料发动机上。它是49吨的重卡,单堆功率达到了 240 千瓦,功率越大对膜整体的要求就越高,一辆这样的车用了我们400片质子交换膜,整体面积加起来将近25平方米。目前三一重卡一辆车累计跑了大约2—3万公里,没有任何问题,这就表明我们的产品质量是稳定和一致的,客户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张晶自豪地说。 清驰科技已完成全环节国产化的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的开发,量产产品理化、极化和耐久性能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清驰科技的年产15万平方米的高精度万级洁净生产线上正在源源不断地产出一张张薄如蝉翼的质子交换膜,支撑氢能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我刚刚说的是已经量产的产品,后续我们还做什么呢?我们下一个攻关目标是高耐久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我们今年刚获得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经费的支持,未来将这项成果应用在高负载、长续航的重型卡车上。”张晶表示。 遇见“氢能即用革命者” 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B区还隐藏了一位氢电热三位一体的“氢能即用革命者”,他的名字是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得利兹)。 你能相信吗,这个神奇的盒子“喝”进去的是甲醇,“吐”出的却是电和热。 在山东聊城氢进万家的项目里,它可以提供一层楼的供电,还有半层楼的供热取暖,另外发出来多余的电还可以给电动车供电,也就是达到一机三用的应用。 在首都副中心通州,它将为北投集团临时建筑提供冷热电三联供体系,解决了工地所需要的供暖问题、洗澡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现身大兴区庞各庄的西瓜育苗大棚。“西瓜育苗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热,其实是非常耗电的,所以通过甲醇重整制氢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做能源互补。我们去年跟庞各庄老宋瓜王做了示范项目,效果很好,今年庞各庄镇开始小批量采购,继续再对两个西瓜大棚进行示范应用,所以明年就能吃到‘氢能西瓜’了,具体它到底是不是特别甜,得尝尝才知道。”海得利兹董事长相艳介绍。 柴油发电机已有百年的应用历史,在多种离网场景广泛使用。但是,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碳排放高、噪音大、功率不可调、组网困难且不能长时间工作,无法适配所有场景。海得利兹甲醇氢能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作为新一代氢能技术发电机,可适配各种离网式应用场景,可持续绿色发电、体积小、噪音低并可与多种能源进行耦合应用。 “采用甲醇重整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甲醇通过重整成为富氢气体(70%的氢气)直接通入高温膜燃料电池电堆进行发电,发电效率高达45%。它的特点是安全、可靠、高效、绿色,在离网式的各种场景可以开展应用。”相艳表示,海得利兹用甲醇氢能路线秉持氢能即用的行业解决方案,专注于甲醇重整高温膜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型氢能技术路线上,依靠高温膜燃料电池科技创新这一“本质”,通过甲醇这一“介质”,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品质”。 北京潜心练“氢”功 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我们看到代表“未来能源”的氢能,正快速融入百姓生活。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西南角是全球最大“海珀尔”加氢站,日加氢量可达4.8吨,可以满足8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 兴40路是大兴区的氢能公交车示范线路,绿色环保排出的尾气只有水,这样的氢能公交车让市民上班路“氢”快了不少。 占地约20公顷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汇聚了200多家企业,园里有清驰科技、海得利兹这样的潜力企业,也聚集了国氢科技、亿华通、美锦氢能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落地发展,成为了北京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应用的“样板间”。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核心技术覆盖氢能全产业链,我们着力打造‘标杆氢区、绿色氢区、全球氢区’,让大兴氢能成为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支点。在氢能的利用上,我们本着务实的原则,宜氢则氢、宜电则电,有些电车他解决不了的场景必须用氢能来解决的就用氢能来解决,比如建设氢能高速,让高载重的氢能重卡跨城运输,让氢能高速成为连接京津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表示。 “氢”启未来、绿享北京。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加快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推进氢能领域底层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研制和示范应用,促进未来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目前,北京已成为国内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市场应用、政策环境和支撑要素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澎湃动能。 下一期,《新质生产力看北京》将与您分享“科幻产业”相关领域的最新探索!敬请期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