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中关村“城市会客厅”里藏着哪些秘密 |
|||
|
|||
原标题:中关村论坛年会新会址首次启用 这座中关村“城市会客厅”里藏着哪些秘密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启用新会址,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项目设计师,解密了作为中关村论坛年会主要承载地的建筑亮点及背后的设计故事。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我们按照‘南博鳌、北中关’定位,秉承科技、文化、绿色三大设计理念,将中关村论坛新会址打造成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的‘科技会客厅’。”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项目设计总承包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一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焦力介绍。 文化的秘密:低伏融入“三山五园”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选址位于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 (“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历史文化区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交汇处,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一路之隔。 “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新会址要体现国家级会议中心的庄重,在体量和形态上考虑大型会议中心本身的功能需求,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也要考虑以谦逊低调的姿态融入‘三山五园’大环境中。”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第一建筑设计院院长助理刘志鹏说。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项目设计遵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造型充分考虑了“三山五园”地区环境特点,摒弃传统会议中心四四方方造型,而是创新采用覆土建筑方式打造无北立面的建筑,并采用超长悬挑立面造型,将屋面起伏与绿地坡面平缓相接,整个建筑低伏于大地之上,融入周边环境,成为都市中难得的大地景观。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地下两层、地上一层,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首层主要由3000平方米主会场、1800平方米宴会厅及多功能厅构成,三大功能组团采取“品”字形布局,流线高效便捷,可同时容纳约4500人参会,满足不同规模会议、新品发布等活动需求。 科技的秘密:飞行器拉满未来感 屋面及外立面设计线条流畅舒展,金属屋面与流动灯带有机融合、同步舒展……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又是一座极具国际化设计语言与科技色彩的会议中心。夜幕降临,屋顶被流动灯带点亮,为建筑增加了动感与科技感,也改变了人们对会议建筑严肃刻板的固有印象。 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科技范儿”。作为会议中心建筑,声、光、电的环境尤为重要。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用计算机模拟营造室内声、光及微气候环境,特别应用线性光带控制照明,营造出浓浓的科技感。 漫步大厅,抬头可见建筑中心点设置了“未来飞行器”概念的艺术灯光装置,它既是公共空间焦点的照明,也是论坛年会科技多媒体表达的载体,营造出变幻莫测的丰富效果。 “我们在两条轴线的会议前厅上方设计了水立方同款ETFE膜结构天窗,可充分利用自然光节能降碳,让会议空间变得开放、明亮,同时利用这个‘天眼’巧妙解决了超大会议空间的消防排烟难题。”刘志鹏说。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还应用可视化运维、人工智能分析、3D引擎技术、云数据控制等前沿技术,实现建筑运营期间智能、高效、节能,打造新一代高端未来会议中心的典范。 低碳的秘密:森林中的会议中心 登高远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像一枚叶片点缀在城市中。与以往会议中心相比,项目团队希望在实现会议功能的同时,把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成“森林中的会议中心”,为城市与人民提供更多绿色开放的公共场域。 设计团队对场地本身环境进行了最大程度保留与融入,将东北侧一棵姿态繁茂的大树保留下来,设计成以大树为中心的下沉庭院,营造更多绿色公共空间。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按照“绿建三星”标准建造,整体绿化面积3万余平方米,从地面自然过渡到建筑屋面,屋顶绿植和草坡铺设约1.7万平方米,采用自动维护技术,减少屋面传热,实现碳减排。整个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森林中的会议中心”理念。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不仅营造了诸多绿色,更是应用了众多绿色科技。北京建院建筑师张敬南介绍,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项目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的复合能源方案,实现建筑运行的高效节能。多维度的节能措施降低传热系数,实现被动节能减碳。据测算,建筑碳排放强度比一般公共建筑降低50%以上。设计师还利用海绵技术,在减少雨水排放量的同时,回收处理后的雨水还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洁。 据介绍,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建设采用了包括太阳能光伏、智能照明、节水、零能耗会议室等在内的11项绿色技术,实现了建筑的绿色低碳。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启用后,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及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等共同联动服务中关村论坛年会,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记者 李博)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