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正式启幕。
在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的背景下,这场“东方之约”在京的顺利举办,既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搭建合作平台,为世界各国提供市场机遇与发展红利,又助力提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服贸会首次设立了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会现场,众多国内外医药医疗行业龙头齐聚,纷纷展示了各自在健康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或产品,看点十足。
高精尖的“北京智造”夺眼球
在展会现场可以看到,一大批“高精尖”智能制造成果的集中亮相成为本届服贸会的重头戏,其中颇为瞩目的要数国际医械巨头GE医疗。
在GE医疗的展台上,一台创新力十足的高端CT产品Revolution CT VICTOR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总经理陈和强介绍,该产品配备了PerformiTM精控球管、能谱成像等核心硬件技术,真正实现了任意心率/心律条件下一次心跳的冠脉检查、一键式卒中流程与诊治管理、一站式肿瘤筛查诊断随访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台高精尖CT的代表之作正是源自GE医疗“北京智造”,出自去年11月刚落户GE医疗北京工厂的256排Revolution CT生产线,此次展出的业界首款AI乳腺机Seno Crystal Nova也同样产自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
可以看出,此次GE医疗北京高精尖智造成果亮相的背后,既是北京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北京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早在“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的发展,就早已亮出了“高精尖”的底色。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北京要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两区”建设战略机遇,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并形成4个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显然,高精尖产业正在成为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定位和重点方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路径选择,也是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必然要求。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底气
事实上,加速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北京的底气十足。
坐落于首都北京东南五环外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亦庄”,是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之一。
2020年,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千亿大关,全年完成2045.4亿元,其背后是经济结构优化展现出来的高质量发展内核。据悉,“十三五”时期,北京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其中包括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30余个。四大主导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引领创新前沿。
作为北京经开区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GE医疗北京工厂近年来也动作频频、成果颇丰。去年,在GE航卫公司创建30周年之际,GE航卫与国药集团续签了全新的30年合作协议,共同开启GE航卫的下一个30年,旨在共建更强大、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先进医械智造产业基地。同日,GE医疗还宣布在中国市场高端的256排Revolution CT生产线在GE航卫工厂正式投产,成为GE医疗推进全面国产战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超高端Revolution CT产线的落地与投产,对于探测器整机、成像芯片与模块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成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力方面,不仅是技术创新本身,还需要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该产线能够在京落地投产,主要得益于近几年以GE航卫工厂为代表的GE医疗北京制造基地在关键部件国产化方面快速成长,尤其是被誉为“CT视网膜”的成像芯片部分,由GE航卫出品的这个“关键中的关键”目前已经成为国产高精密的代名词,部分工艺被GE医疗美国工厂所采纳,成为中国智慧、惠益全球的有力证明。
正如GE医疗全球总裁 Kieran Murphy在2021年投资北京洽谈会(服贸会“北京日”活动)发表视频贺词时所说:“北京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营商环境,同时,北京正高水平推动‘两区’的快速建设,产业支持、人才激励政策相继出台,努力培育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创业发展。这些利好政策和良好的产业氛围成就了北京高质量快速发展。GE医疗将积极增加投入,继续扩大在北京的投资规模,持续将全球最先进的产品带到这里。”
立足北京大本营,同频共振31年
“北京是GE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大本营。” Kieran Murphy一语中的。上世纪90年代,GE集团决定组建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并和当时的航天部、卫生部合资成立了GE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公司航卫通用电气,落户北京经开区。“当初在没有可借鉴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坚定在中国投资发展。”GE医疗中国总裁兼CEO张轶昊表示。
众所周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是发现X射线的第一人。1995年,GE医疗在北京成立华伦工厂时,就要做“中华的伦琴”。如今,GE华伦工厂与GE航卫工厂合为“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产品覆盖CT、X光机、手术机和乳腺机等数十款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GE全球最大的设备制造基地,供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GE全球出货的CT设备中70%就是由北京工厂供货,成为中国智造惠及全球的典范。
目前,在GE医疗的生产供应链上,中国国内的供应商超过150家,主流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85%,带动了一批国内的供应商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面对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全面国产”是GE医疗给出的答案。张轶昊曾表示,GE医疗在中国的战略不仅是全面本土,而是全系列、全链条的全面国产,在中国的工厂,用中国的员工、中国的零配件,供应给中国的用户。
显然,GE医疗在京发展的三十年,正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国产智造”乘势崛起的一个缩影。“未来,GE医疗将发挥自身优势,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驱动,突出‘创新+制造’业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医疗产业阵地,构建具有首都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打造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范本、为北京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贡献力量。”张轶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