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展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与服务,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全年新设科技型企业12.3万家,同比增长16.3%,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进一步奠定基础。

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创新

通过实施中关村科技型小微企业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项目,发挥政策“探头”作用促进“硬科技”初创企业成长。一方面,将获支持企业纳入我委重点科技企业数据库,推动各区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并开展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将其作为我委其他精准支持措施关注的对象,促进普惠政策与精准支持的衔接联动。

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持续挖掘支持前沿技术企业。2023年,给予20余家企业首年度资金支持,授予37家“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称号,并纳入培育体系。

持续遴选支持具有开辟技术新赛道、建立市场新规则、塑造产业新格局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其中深势科技公司的深度势能分子模拟平台在药物设计中的深度应用,有望改变传统药物设计生产流程和新药研发模式,重塑制药产业格局。

积极落实“三大工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筑基扩容”方面:修订并印发《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办法(试行)》,强化数据共享,进一步减轻企业申报负担,村高新企业数量达1.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1.55万家。全年高企保有量超2.83万家,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其中“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企业达377家,新增169家。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财政收入贡献增长16.2%。

“小升规”方面:培育库企业数量达1700余家,总体呈现“增长稳、韧性足、拔尖快”特点。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31060.63亿元,同比增长7%,研究开发费用合计3266.63亿元,同比增长2.2%。

“规升强”方面: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服务包”,会同各区持续做好跟踪和服务。2023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作为管家单位共服务企业139家,其中作为“行业管家”服务企业131家,围绕技术研发、应用场景、项目推进等方面诉求开展资源对接及政策解读,主动联系服务企业5000余家次。作为责任单位为企业协调办理服务事项282项,企业满意率100%。

持续做好独角兽培育和服务

4月12日,李强总理在京调研独角兽企业,对北京“基于生态、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做法等给予充分肯定。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提出主动发现、系统培育、精准施策、规范发展等10条政策。成立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为独角兽企业建立社会化服务管家队伍,进一步增强服务力量。截至目前,全市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14家,较2022年同期增加12家,近五年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始终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全年独角兽企业财政收入贡献增长62.5%。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和服务

修订印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促进在京单位1.43万台套、原值近150亿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券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领券企业节约创新成本近1400万元。联合天津、河北科技主管部门共同发布1155家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方便三地企业或创业团队查询并与本目录内单位开展项目合作。

构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2023年1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委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北京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跨领域跨学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完成首批布局支持16个技术创新中心第一年度验收,在项目周期内,共申请专利500余项,与50余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70余家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科技企业创新服务力度,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加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