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促进协同联动发展。

  按照市主要领导关于科学城建设的指示精神,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规划编制,目前已形成科学城规划阶段性成果。为提升国际化对标,邀请部分国际知名机构提供咨询意见,吸收采纳20余条建议。开展世界一流科学城对标、科学城创新功能、景观风貌与社区发展、综合交通规划等7个专题研究,搜集整理高校院所重点研究方向、重大创新项目等信息,不断夯实规划支撑。会同市规划国土委、市交通委、海淀区政府相关部门围绕与分区规划有效衔接、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对接,确保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为保障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组织开展科学城规划创新功能篇专家研讨会,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重大科研方向、可能形成的诺奖级科研成果和周边空间优化重点等内容,并邀请相关高校院所安排专人参与到规划编制组,共同开展规划研究和编制。

  (二)加强对分园空间规划的调控引导,提升分园规划建设水平。

  一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实施方案,加强对分园空间规划的调控引导。与市规土委开展工作对接,共同研究起草了《分区规划编制中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内容要点和技术要求》,并会同市规土委联合发文各区政府在分区规划编制中落实。

  二是研究编制一区多园统筹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加强对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发展的规划引导和统筹管理,拟从空间形态为切入点,突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优化、配套服务、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强化各分园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要载体作用,以及承担的任务和实施路径。

  三是启动研究中关村示范区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整方案相关工作。针对示范区地块过于分散的实际问题,结合各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存量优先、布局集中的原则,在中关村示范区488平方公里空间规模的基础上,对部分分园在所在区内部进行空间范围的优化调整,推动园区与周边区域的统筹规划,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均衡。

  (三)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引领支撑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改革、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

  一是推动新一批政策获批实施。2018年2月,财政部等部委发布非营利免税资格认定政策。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中关村建设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证监会发布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年限与上市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政策。5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文件,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统一至8%。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发布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是加强政策创新顶层设计。形成中关村2018年改革创新与政策试点推进方案,提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市级层面推动和拟进一步调研的建议。

  三是加强政策调研储备。组织召开7场高校院所和企业座谈会,开展实地调研10次,并通过问卷调查、社会组织扩大调研覆盖面。会同智库、市相关委办局组织召开各类工作部署会、协调会、政策论证会近20次,深入研究政策方向及具体建议。

  (四)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落实与河北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紧学校、医院等项目落地,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切实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

  一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12月29日,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中关村管委会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组织企业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组织东方园林、广联达、雪迪龙等12家中关村节能环保及智慧城市服务企业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目前已有8家企业完成工商注册。2018年4月3日,我委赴河北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国家开发银行签署《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发性金融服务合作协议》,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提供金融助力。

  二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推动成立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18年5月23日,召开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宣布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

  三是推进园区顶层设计。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工作方案》,并研究制定工作任务分解表。启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模式与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目前已完成课题开题。赴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形成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运营方案,并于3月12日、4月12日、4月16日,就建设运营模式等关键问题与雄安新区管委会、雄县政府、企业等进行工作对接,达成一致意见。

  (五)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巩固提升“4+N”产业合作格局。

  一是持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推动出台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3-4月,我委就若干措施事宜再次发文征求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等11家单位意见。拟于近期上主任专题会审议。

  二是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相关工作。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项目征集工作,梳理总结出建筑节能、智能微网、人脸识别等领域数十项新技术新产品,为中关村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新机场开展示范应用项目提供技术储备。

  三是深化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我委联合保定市政府,支持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举办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运营三周年国际峰会。

  四是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布局相关问题及措施建议。围绕京津冀产业布局缺乏差异化、周边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开展研究,初步形成了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布局相关问题情况的研究报告。

  (六)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面对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开展调研,起草《关于培育发展“中关村标准”的工作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开展中关村标准战略实施路径研究,分析国内外典型标准化组织发展成功案例,为“中关村标准”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二是完成对16个分园区192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或产业联盟716项申请资助项目的受理。共有161家企业或产业联盟的560个项目符合资助条件,包括51项国际标准、451项国家或行业标准。

  三是编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动态调整办法》,组织中关村试点示范单位提交标准化工作总结报告,并对试点示范单位的标准化工作进行评价。

  四是中关村标准化服务业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于3月在北京举行。联盟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九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首期联盟成员30余家,涵盖北京相关行业权威的标准化技术服务和标准研究机构。

  (七)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升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壮大,做好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工作。

  一是落实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业政策,开展项目征集、评审、审议和支持,已支持智能机器人企业11家,支持虚拟现实企业36家。

  二是联合延庆园发布《中关村示范区促进现代园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联合昌平园、大兴园、亦庄园研究药品和医疗器械政策,研究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产业政策,召开多场企业座谈会,形成政策初稿。

  三是继续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石墨烯创新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平台等3个重大平台建设,上述平台均已完成2017年度绩效考核,拟给予2018年资金支持。

  四是深化领航企业精准服务,建立领航计划企业“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印发《中关村示范区领军企业创新升级领航计划工作方案》,确定形成领航计划企业委内服务机制。

  (八)通过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全市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园区产业向主导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向创新型企业集聚。

  一是研究起草“一区多园”产业统筹方案。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示范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基地、组建企业联合体、科技创新成果集群转化等模式,推动各分园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是开展“分园行”系列活动。首批重点面向郊区分园,每个分园聚焦1-2个重点产业,组织上市公司、独角兽、隐形冠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开展精准对接,目前已组织赴通州园、门头沟园、密云园开展“分园行”活动。

  三是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与延庆园共同研究起草《关于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园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于5月30日上午联合延庆区政府共同发布。积极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产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工作。

  四是梳理各分园产业发展及重点企业情况。多次赴亦庄园、延庆园、海淀园等分园进行调研对接,重点赴亦庄园调研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并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筹备组共同研究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成果在京转化机制与支持政策。

  五是梳理并摸底分园高精尖项目。3-4月,联合规划处共听取延庆园、亦庄园、房山园等分园93个项目的汇报,对各分园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摸底。

  六是推动重点项目落地。重点推进中航智无人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园、中关村未来城市前沿技术创新中心(通州)、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成果在京转化等相关工作。

  (九)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和一批示范工程项目。

  略。

  (十)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对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务工作。以开放共享为导向,支持高校与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研究院。

  上半年,积极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持续加强硬科技孵化、项目承接落地等工作,并取得实效。

  一是联合教育部科技司出台《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教技司〔2018〕115号),更好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源头作用,协同科技司,统筹委内相关处室推动落实。

  二是组织召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分园创新发展能力”会议,会上发布《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进行首批12家高校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授牌,10余家高校与中关村分园、企业、孵化机构合作项目签约,中关村管委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示范区转化的合作协议。

  三是统筹推进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转化十大行动。认真研究酝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结合《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的报告》,形成了十大行动,多次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四是与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专化的若干措施》,召开“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推动硬科技孵化器建设,形成了支持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平台的方案,筛选了一批储备项目,并正在组织申报。

  六是开展在京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中关村转化落地机制课题研究,正在设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能力提升、科技成果在分园落地工作机制。

  七是对汇龙森、中科创星、洪泰智造工场、中关村智造大街、京卫孵化器等硬科技孵化机构及其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开展调研,完成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撑。

  (十一)中关村科学城要聚焦,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目标,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强化城市创新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推动科学城专项办工作。研究制定2018年《中关村科学城重点建设方案》,筛选出6项任务和35个项目,列入科创中心年度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重点推进。编印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简报》3期,及时报送重大活动、领导调研、项目进展等工作信息。

  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科技项目落地。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科学城,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授牌。会同海淀区政府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升级改造,九龙商务中心、友谊社区北楼(同仁堂)、科贸大厦、北大东门绿化景观改造已进场施工,中国农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开展中关村生命园品质提升工程,完成生命科学园回迁安置房AB组团一会三函、规划选址意见书等相关手续,扩展区二拨子地块(A地块)已取得地块控规批复文件,完成道路规划方案、道路定线、地块定桩,取得一级规划条件,完成A地块项目承租户腾退签约及拆除。

  (十三)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创新券和开放实验室服务范围和领域,引导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70号文”)和《关于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6〕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的宣传力度,在223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进行广泛宣传,扩大70号文和34号文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的影响力。

  二是与搜狗科技、清华X-lab、联想创投集团、东方网力就如何促进提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展开讨论研究,并组织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搜狗、半导体联盟、联想创投等30家开放实验室、20余家企业联盟进行座谈。

  (十四)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

  一是认定第一批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包括12家高校和3家科研院所。

  二是召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分园创新发展能力会议,会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正式发布《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对第一批12家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进行授牌。研究制定中关村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认定管理办法初稿。

  三是会同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北京分院联合印发《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召开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

  四是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协调会、政策论证会等10余次,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落地。5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已联合印发《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

  (十五)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

  一是按照设立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的工作部署,配合市科委开展科创基金管理机构公开遴选和筹建工作。制定完善科创基金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子基金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广泛对接投资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示范区各分园等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挖掘子基金合作机构,梳理储备子基金合作意向。截至目前,科创基金管理机构已完成注册,科创基金管理办法已获市领导批示,已梳理储备子基金30余个。

  二是调研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与银行、担保机构等座谈交流,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完善细化支持方案,发布科技信贷支持资金项目征集通知。

  三是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服务工作。实施“中关村创新100上市培育工程”。联合深交所、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依托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建立“一站式”上市培育服务体系,筛选、辅导、培育百家左右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突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企业。

  与上交所、港交所等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在企业挖掘、上市培育等方面做好服务,加快推动企业上市。

  (十六)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在科技领域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多方资源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和战略硬技术,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深度合作。

  按照设立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的工作部署,配合市科委开展科创基金管理机构公开遴选和筹建工作。制定完善科创基金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子基金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广泛对接投资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示范区各分园等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挖掘子基金合作机构,梳理储备子基金合作意向。截至目前,科创基金管理机构已完成注册,科创基金管理办法已获市领导批示,已梳理储备子基金30余个。

  (十七)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一是研究出台《一区多园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并制定实施细则。涵盖生态园区建设、存量资源盘活利用、人才公租房建设、特色园区建设、重大“高精尖”项目落地、智慧园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7个重点支持方向,16个支持点。目前,《一区多园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已印发实施;实施细则正在会签,拟近期报主任办公会审议后印发实施。

  二是初步建立年度重点项目服务台账。对各园区年度重点项目初步摸底,按照特色园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落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含存量)、土地开发及环境提升、人才住房保障7种类型对项目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汇总,初步建立了年度分园重点服务项目台账。研究提出“关于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对接服务的六条保障措施,并已形成报告报市政府;开展对生态园区、存量空间资源盘活、特色园区建设等项目的前期调查摸底。

  三是围绕园区需求组织开展产业对接。围绕分园特色定位和需求,组织延庆园能源互联网示范区项目、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等重点项目进行对接服务,协调项目立项、招商、引进科研机构事宜。围绕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开展需求对接交流,推进部分前沿核心技术项目入驻“中关村前沿中心”。围绕智能制造开展研讨和对接活动,围绕特色园和创新社区建设与亦庄园、东城园、顺义园和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展对接活动。

  四是推进“高精尖”项目落地。依托全市工业用地科研用地项目联审工作机制,对顺义航天产业园空间飞行器姿轨控系统及核心产品产业化项目、顺义北京移动互联与文化传媒产业基地、大兴航天精密光机电与先进信息产业园区、大兴岩土工程技术设备研制基地项目、北京奔驰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改造项目、亦庄京东方先进技术实验室二期工程北京总部项目等个重大项目出具初审意见,建立工作台账,跟进项目进展,推动项目落地。

  (十八)按照市财政要求,完成2018年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完成2019年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

  截止6月底,预算实际支出81135万元,占年初批复预算的56%,加上6月底追加的预算后,目前总预算执行率是41.1%。

  (十九)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促进集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是加强对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国资监管与业务指导,结合北京市国企国资改革制度,完善相关体制,修订管委会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二是加强考核力度,引导中发展集团开展各项业务,发挥特殊功能类企业完成政府重大任务的作用。

  上半年按照我市特殊功能类企业考核特点,重点突出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于十六园发展的工作任务,经我委研究并征求中发展集团意见,形成《中关村发展集团企业主要负责人2018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现场签订责任书,实现了以考核责任书为抓手,引导中发展集团更好的完成市委市政府重大任务。

  下一步工作,结合北京市国企国资改革的方向及相关要求,梳理现有的国资监管办法。参照相关文件,与国资监管法律顾问单位沟通修改意见,修订管委会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

  (二十)统筹“一区多园”发展,加强对分园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和产业定位引导,改革完善分园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市场化平台作用,探索引入国际化专业团队参与园区管理。

  一是依托“一处一园”工作机制,开展示范区各分园管理体制现状调研,从分园机构设置、职能安排、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研究提出了分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革方向,形成《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管理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是从分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分析研究、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和要求,不断完善中关村示范区分园管理体制指导意见。

  三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实施方案,加强对分园空间规划的调控引导。与市规土委开展工作对接,共同研究起草了《分区规划编制中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内容要点和技术要求》,并会同市规土委联合发文各区政府在分区规划编制中落实。

  四是研究编制一区多园统筹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加强对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发展的规划引导和统筹管理,拟从空间形态为切入点,突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优化、配套服务、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强化各分园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要载体作用,以及承担的任务和实施路径。

  五是启动研究中关村示范区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整方案相关工作。针对示范区地块过于分散的实际问题,结合各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存量优先、布局集中的原则,在中关村示范区488平方公里空间规模的基础上,对部分分园在所在区内部进行空间范围的优化调整,推动园区与周边区域的统筹规划,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均衡。

  六是探索建立规划调控引导工作机制。与市规土委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强化分园参与研究涉及十六园专业园区或地块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调整,规划批准前征求我委意见,加强对分园空间规划的调控引导,提升规划编制和实施水平。

  七是支持一批符合各分园产业定位、对产业创新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开展各分园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的梳理工作,完成项目征集前各项筹备工作。研究起草并完善了《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分园高精尖产业培育专项资金使用方案》。5月31日召开各分园参加的高精尖项目征集工作会,正式启动项目征集工作。

  (二十一)改革完善中关村分园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依托“一处一园”工作机制,开展示范区各分园管理体制现状调研,从分园机构设置、职能安排、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研究提出了分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革方向,形成《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管理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是从分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分析研究、调研基础上,研究起草了中关村示范区分园管理体制指导意见。

  (二十二)示范区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负责园区内各类协会组织的联系工作。

  一是召开了第二十次示范区领导小组会,会议听取中关村2017年工作汇报和2018年重点工作及审议了中关村分园创新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村改革4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

  二是召开了第二十次示范区领导小组会,会议听取中关村2017年工作汇报和2018年重点工作及审议了中关村分园创新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关村改革4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下一步,筹备第二十一次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会。

  三是组织召开各类会议。1月,召开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2017年年会,总结2017年社会组织工作,联合会100余家会员单位参加会议。6月,召开中关村社会组织发展30周年研讨会。同月,召开2018年中关村社会组织工作会,总结经验并部署工作,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宋贵伦、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市社团办主任温庆云等出席会议并讲话,300多位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

  四是组织社会组织能力培训2场。4月,召开社会组织免税资格新政解读及实操应用培训会1场,近100名社会组织秘书长及财务负责人参加培训。同月,举办社会组织“职场新人”培训班,70余人参加培训。

  五是开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工作。3月,召开2018年中关村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研讨沙龙。4月-6月,启动诚信建设工作,完成97家社会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下一步工作,9月计划召开社会组织秘书长工作会1次,完成社会组织诚信报告制作、公示和诚信体系建设总结工作,完成社会组织双创服务平台改版,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培训1次。第四季度计划指导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召开理事会,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培训1次,并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工作总结。

  (二十三)做好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活动,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影响力。

  在深入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中关村宣传策划报道方案,根据方案组织了多次宣传报道活动。重大主题报道稳步推进,成果初步显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关村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5分钟的重点报道,新华社完成了第一轮主题报道,已发表长篇报道2篇《从一个“村”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写在中关村改革发展40年之际》《改革创新试验田,踏上强国之路新征程——对话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推出融媒体人物视频3条,图片报道1条,北京日报发表了五篇系列报道报道,其中头版报道4篇,摄影专版1篇,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头条刊播《创新创业中关村》和《自主创新中关村》,时长分别达到了6分钟与5分钟。纪录片、专题节目正在推进中。

  (二十四)努力打造科技冬奥-借助冬奥会品牌效应,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载体、搭建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应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助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冬(残)奥会的技术需求,以绿色、智能为切入点,研究中关村管委会服务科技冬奥工作思路,支撑服务冬(残)奥会筹办工作。

  二是与冬奥组委进行工作对接,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在冬奥会开展示范应用。2018年5月22日,我委赴冬奥组委进行了工作对接,了解“科技冬奥”相关推进情况,并就后续推进中关村企业支持服务“科技冬奥”建设达成一致意见。

  三是围绕低碳环保、智能安防等领域系统梳理、储备科技含量高、示范能力强、应用效果好的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梳理总结出建筑节能、智能微网、人脸识别等领域数十项新技术新产品,为中关村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冬奥会开展示范应用项目提供技术储备。

  四是调研对接低碳环保、智能安防等领域可应用于冬奥会的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企业参与冬奥会筹备。拟进一步研究中关村技术产品应用于冬奥会的可行方案。

  (二十五)推动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建设。

  一是持续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平台建设,支持成立金融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医养大数据实验室,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中医领域行业应用研究,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引进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是完成北京大数据研究平台PPP项目2017年绩效审计、可行性缺口补助资金审计工作。

  三是支持研究院支撑北京大学牵头建设国家发改委“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夯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展基础。

  (二十六)推动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建设。

  一是成立中英二维材料国际产业中心(诺奖工作站)。日前,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京建设中英二维材料国际产业中心(即诺贝尔奖工作站),该中心作为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的一部分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我市在石墨烯生物医药和石墨烯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中关村海淀园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在中关村海淀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石墨烯应用技术中试基地。目前,海淀区正在永丰推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二期建设。

  三是建设中关村房山新材料产业园石墨烯种子基地。目前已与房山区政府达成协议,在石化新材料基地建设石墨烯种子基地,占地面积超过百亩,3年内将形成以种子企业为核心,专项基金、国际高端论坛和行业联盟为环境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我市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动机。

  (二十七)特色创新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一是持续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平台建设,支持成立金融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医养大数据实验室,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中医领域行业应用研究,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引进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

  二是完成北京大数据研究平台PPP项目2017年绩效审计、可行性缺口补助资金审计工作。

  三是支持研究院支撑北京大学牵头建设国家发改委“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夯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展基础。

  (二十八)特色创新园—健康智谷。

  健康智谷继续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定制了从团队成立-企业产品推广-融资服务-上市服务-毕业等流程所有可能需要的一系列三方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科研技术检测服务、人事猎头服务等。支持2018年度科技部火炬中心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生物医药行业赛和全国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