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科创动态>三城一区
北京经开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发布日期: 2024- 09- 27 信息来源: 北京亦庄 字体:[ ]

一张“导办卡”清晰指引办事人办理业务,30余类应急事件自动触发推动管理效率提升40%,办事人意见建议一键直达参与政务服务决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创新监管形式实现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双赢”……作为营商环境改革“试验田”,北京经开区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政务服务数智化改革方面,已建成服务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的“四智”大厅,并创新推出“证照0号管家”品牌,进一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显实效;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实行监管流程再造,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改革经验分别获评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近日,融媒体中心实地探访位于北京经开区万源街4号的“四智”大厅——政务服务中心,采访了解“证照0号管家”“一体化综合监管”创新亮点,深入剖析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改革的先行先试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亦庄经验”。

“四智”大厅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

走进政务服务中心北门,左侧占据一整面墙的智慧政务展示屏映入眼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政务服务大厅1:1还原,立体呈现,让企业群众对厅内办事区域分布、实时等待人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在二层准入准营服务区,随着等候人数增多,5、6号综合窗口随即被调整,开始叫号办理业务。

“这些都是已落地的管理智能化场景。”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开区依托搭建的智慧大厅服务管理系统,将大厅实体空间绘制成不同网格,每个网格的窗口繁忙度、人员聚集情况、硬件软件故障等情况,都被监测并转化为清晰的工单,系统将自动把信息推送至网格责任人第一时间跟进处置,形成对人、事、物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包括窗口业务调整在内的30余类事件的智能触发,而未识别的情况,将由网格责任人人工上报,两者结合,在实现管理资源投入缩减30%的同时,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

在政务服务中心,已经落地的“无缝化”智能导办服务,能够让企业群众享受“人到服务到,处处有提示”的优质体验。办事人在“亦事通”小程序签到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导办卡”,根据办理事项的难易程度,为办事人规划业务最佳办理路径,将办事人精准分流到自助服务区、帮办导办区或窗口服务区。刚刚办理完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变更登记业务的马女士说:“去哪个区域办理,前面多少人排队,需要等多久,材料去哪儿修改,修改完成去哪儿继续办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一看就懂,还有工作人员指导,省时又贴心。”

服务好不好,企业群众说了算。在北京经开区,办事人是政务服务中心的“主人翁”。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很多二维码评价,办事人办理完业务之后也会收到微信小程序推送的“智能邀评”调查问卷,收集办事人对大厅环境、服务以及办事体验的意见建议。

“办事人的意见建议将在‘集评促改’数字化平台汇聚,由相关责任人进行核实、改进。这是经开区首创的政务服务质效内部监测、外部评价双闭环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办事人意见建议收集属于外部监督评价,经开区还设置了内部自我监测的指标,并进行常态多维检核,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外部监督评价反映的共性问题可转化为内部自我监测的指标,内部自我监测的指标也能以外部监督评价问卷的形式触达办事人,检验落地成效。通过“数据对话”,让原本需要多年政务经验才能判断的问题得到快速、精准的解决,实现决策智能化。

此外,在运营智能化方面,经开区有一套完整的数字政务运营管理体系,定期对厅内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场景运营的相关培训,致力培养一支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意识的团队。同时,定期开展数字化运营效能评估,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智能化运营转型。

“经开区将以服务、管理、决策和运营的智能化方式,实现技术与业务双轮驱动,探索孵化更多创新性业务场景,引领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流程优化和业务场景的数字化、集约化建设,构建‘可扩展、可迭代、可成长’的智慧大厅,让政务服务更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满意度。”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证照0号管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服务

“前段时间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有所变化,原以为只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变更业务,幸好收到提醒短信,我们按照提示内容一次性完成了备案凭证和经营许可证的变更业务。”北京协和洛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办事人任晶点赞的,正是北京经开区推出的“证照0号管家”短信提醒服务。

去年11月,经开区针对企业“变照忘变证、到期忘换证、销照忘销证”等问题,创新推出“证照0号管家”智能化应用平台,提出“0号”服务模式,即从“依申请办”向“主动服务”转变,充分利用既有的审批数据资源,构建企业画像,为符合条件的办事主体精准提供证照管理、进度告知、政策推送、关联事项免申即办等,既无需见面、又无处不在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未办预警、将办提醒”线上管家服务。

目前,“证照0号管家”的证照数据库已归集市场主体变更、到期、注销及年检许可数据2900余条,内容涵盖医疗器械经营、食品经营、卫生经营等32类许可证。系统可根据每个证照的有效期、延续或年审要求设置“提醒闹钟”,在证照到期校验期前一定时限内,自动向企业法人或联系人发送提示短信,告知办理延续或年审的时间,完美解决了企业群众因忘办、漏办导致证照过期的问题,变“被动办事”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办事便利度。

同时,经开区还推动“证照0号管家”与“证照联办”“一业一证”、首席审批师等改革举措叠加,在市场主体完成变更、注销营业执照后,即时推送联办提醒短信,并将需要同时变更或注销的许可证件名称、材料清单、办理方式、办理地点等信息清晰告知办事人,涉及多个许可的推送“一业一证”办理方式,重复材料无需再次提交,实行一次受理、集成办理、并联审批,切实减少企业群众跑腿次数,提高办事体验。“我们此次享受到‘一业一证’的改革叠加服务,只跑一次就完成了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变更业务的办理,真是省时又省心。”任晶说。

“目前,‘证照0号管家’已累计为企业提供智能提醒服务近13400次。”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向企业定向推送证照到期、联办以及变更、延续、注销等全环节办事提醒,经开区还根据市场主体所属行业、历史办件等数据标签,预判企业群众需求,将最新发布的各项政策举措、专项培训、审批标准的重大变动等信息进行定向推送,实现了全领域政策提醒,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经开区还将着力推动“证照0号管家”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加强对各类涉企资源的统筹利用,不断拓展“证照0号管家”服务范围,逐步实现刷脸即办、免申即办,助力“亦庄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区域营商环境再升级。

一体化综合监管实现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双赢

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是经开区贯彻国务院、北京市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是经开区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创新监管模式,以“风险+信用”监管体系、“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实行监管流程再造,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了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间的“双赢”。

去年,经开区为进一步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立足区域营商环境主体实际需求,探索开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6项基本监管制度,同步制定企业合规经营参考的“一册”、行业部门综合检查专用的“一单”,搭建了实现“一查”的系统平台及根据检查情况动态调整的“一评”机制4项基本的场景化措施。“去年年底,依托‘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对辖区900余家‘七小’门店开展全覆盖巡查工作,完成了‘风险+信用’等级初评。”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经开区在原有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基础上进行优化,综合考虑监管对象、行业、规模、风险源等监管特性,将涉及重大生产、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以风险确定分类基础,实施重点监管和常规监管两种类型,初步形成企业评价结果,现已完成1841家企业分类分级评价。而最终评价结果将根据企业信用进行调整,企业信用则包括企业主观管理意愿、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经营信用’情况作为企业评级调节指标,能够提升企业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打通高风险监管对象的晋级‘通道’,促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该负责人说。

经开区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打造了“综合一次查”检查机制,切实解决多头监管和重复检查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在原先“一册”“一单”“一查”“一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稽查统筹机制,整合各监管部门检查计划形成统一的年、月、周检查计划,综合监管牵头部门规范查前提前公示、查中主动扫码、查后跟踪问效各项检查流程,降低打扰企业的频次,一次性出具评价结果、动态化更新整改成效,进一步提高检查效率,更好地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目前,经开区已统筹对78家企业开展“综合查一次”,减少涉企检查127次,相较整合前检查量下降55%,企业获得感提升明显。

全面推动综合监管改革以来,经开区涉企检查频次明显下降,分类分级监管环境初步构建,企业“监管体验”大幅优化。“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执法人员来我们企业指导更多了。”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自从经开区实施一体化综合监管以来,安全、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检查,频次缩减为一个月一次,实现了一次性合规体检、多部门上门提供服务,更好地保障了企业合规经营,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经营环境。

在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中,经开区创新引入非现场监管手段,实现了“有事帮扶,无事不扰”。“目前,非现场监管手段已在危化品使用等关键环节落地,实现了卫生监督、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源数据共享。”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大对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即时比对和AI筛查,现场检查均由非现场线索驱动。与一体化综合监管制度实施前相比,监管事项现场检查问题发现率由10%提升到80%,检查覆盖频次由年度覆盖提升为实时核查比对,访企次数大幅降低,初步形成了“监管数据多源汇聚、问题线索智能筛查,现场执法非现场驱动”的闭环监管模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