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北京技术市场突出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从完善政策法规、搭建全方位网络、持续优化服务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等四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2023年一季度,北京技术市场实现稳定增长,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844项,同比增长6.4%;成交额1895.4亿元,增长17.1%,技术交易规模连续稳居全国首位。

修订实施管理办法,护航技术市场新征程。北京技术市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整合《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修订形成新的《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以“权责清晰、流程顺畅、简政放权、稳中求进”为目标,包含“总则”“组织机构”“认定登记”“促进与保障”“法律责任”“附则”6个部分共计40条,进一步规范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明确了认定登记的主体类型、程序、优惠政策,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设立条件、职责,登记人员的规范要求以及支持技术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立足“1+16+N”,打造全方位登记服务网络。多年来,以便利创新主体为目标,北京技术市场逐渐搭建了“1个市级部门+16个区科技部门+N家登记机构”(简称“1+16+N”)的技术合同登记服务网络,形成了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的工作构架,保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高效有序开展,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遍布全市的30多家登记机构主动靠前,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微信服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回应创新主体需求;通过上门“一对一”服务,深入走访调研,跟踪技术合同登记情况,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认定登记服务。北京技术市场采取双向寄递、在线填报核定收入、精简申请材料、压减办理时限、简化技术性收入核定程序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流程。北京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引入AI智能识别和区块链技术,突破在线打印登记证明、电子签章等功能障碍,实现全程网办。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技术市场政策宣讲,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原则,构建常态化宣讲机制,“点”上重点打造“技术市场政策解读云课堂”精品服务,“线”上串联科技政策宣讲资源,依托相关活动共同开展,“面”上覆盖各区和科技园区,依托区科技部门、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及相关协会联盟开展宣讲。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或参与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宣讲活动8场,线上线下覆盖100万余人次。

标准先行,技术转移体系持续完善。目前,北京地区拥有5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多元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为规范技术转移服务,积极组织宣传落实国家标准《技术转移服务规范》和地方标准《技术转移服务人员能力规范》工作,组织实施《技术转移服务人员能力规范》地方标准试点,充分发挥标准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常态化组织技术转移服务人员专题培训,形成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初级、中级、高级、继续教育四级分层培养体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