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本周头条

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在京成立,首批汇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等九大高新区

第十二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石景山首钢园开幕

园区动态

11个入区项目签约!海淀园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发布最新进展

2023网络安全行业生态大会举办,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中关村丰台园发布《丰台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丰台将打造500亿元级商业航天产业

"中关村西城园政策通"上线运行

北京首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享技术平台Co-Lab

北京亦庄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

本周头条

1.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在京成立,首批汇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等九大高新区

11月2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陈克龙、副司长吴家喜,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吕先志,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二级巡视员张志松出席会议并致辞。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天津市、河北省高新区主管部门共同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燕郊高新区、承德高新区等7个国家级高新区及沧州、衡水2家省级高新区自愿发起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各国家高新区资源禀赋、创新要素比较优势,通过搭平台、促合作,加强高新区之间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京津冀国家高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强、更有力的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

陈克龙在致辞中指出,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有利于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的作用,促进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新经济产业协同和创新发展。联盟要主动把握区域差异,高水平推进协同创新,聚集重点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更多新技术在京津冀高新区转化和产业化;高水平推进产业协作,围绕六大产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京津冀产业加快升级;高水平推进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新区共同打造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强化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高效流动,激发区域更大活力。

张宇蕾在致辞中表示,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具体举措。希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悉心指导和强有力支持下,三地高新区在高精尖产业协同布局、重大产业化平台和项目落地、政策规划制定、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标杆;通过联盟搭建的高端交流平台,三地高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6G、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融合发展,助力三地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和联盟一起持续发挥中关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共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对创新创业主体的服务,不断催生新业态,打造新赛道。

朱玉兵在致辞中表示,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以用立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支持滨海高新区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以服务滨海高新区为切入点,大力支持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发展,支持联盟在京津冀开展资源共享、创新互动、产业协同、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工作,共同服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打造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京津冀样板。

龙奋杰在致辞中表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京津冀三地共同搭建国家高新区联盟这个重要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交流平台,必将在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河北省各高新区将充分利用联盟机制,认真学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滨海高新区先进经验,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总阵地,精准承接京津产业资源转移,促进京津前沿技术在河北创造式地应用,共同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样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经验。

陈克龙、吕先志、张宇蕾、朱玉兵、龙奋杰为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揭牌。首批发起成员单位共同签订《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倡议书》,倡议共担自立自强新使命、共建交流合作新机制、共立创新发展新格局、共筑协同发展新高地,推动京津冀国家高新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有力有效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崔同湘和河北石家庄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飞燕作为联盟成员代表发言。

在项目签约环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研究院)分别与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唐山高新区、沧州高新区签约,标志着"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为联盟推动京津冀高新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副主任刘孝贵详细介绍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高新区支持专区",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企业咨询总监马宇文发布了《2023京津冀高成长企业发展报告》。

2.第十二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石景山首钢园开幕

11月28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承办的第十二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北京首钢园开幕。来自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驻华使节、中国外交部、科技部、体育总局、北京市有关委办局,以及中意双方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共计500余名代表参会,中意双方4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第十二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以"接力科技冬奥,携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包括开幕式、部长级双边会见、平行论坛、中意科技创新项目"一对一"对接会、中意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视频致辞,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部长安娜·玛丽亚·贝尔尼尼(Ana Maria Bernini)、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现场出席并致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主持开幕式。

贝尔尼尼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合作周是中意两国重要的标杆式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双方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机会。中意两国交流历史悠久,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科研合作加强对话和共享,共同应对挑战。

于英杰在致辞中表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北京是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将通过承办中意创新合作周等活动,推进与意大利务实创新合作,继续优化开放创新生态,以更大力度参与中意各层面科技交流合作。

中意双方约50名代表在5场平行论坛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围绕科技冬奥、智能制造、设计及艺术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生命健康、蓝色经济、绿色能源、青年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讨论,为未来务实合作奠定了基础。科技创新项目"一对一"对接会成效斐然,中方150余家科技机构的300余位代表与意方50余位代表开展了近80场科技项目对接。

注:

作为中意两国政府间机制性活动,中意创新合作周由中国科技部、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主办,是深化中意两国政府间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自第三届开始,北京市科技管理部门指定作为该活动的承办单位,负责合作周活动筹备和组织工作。

中意创新合作周在13个城市设立分会场,近万名中意代表参会,6100余项技术对接,为中意两国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间的科技合作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平台,搭建了联合实验室、孵化器、科技示范园区、众创空间等平台,促成了一大批中意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项目签约落地。作为中意乃至中欧政府间科技创新知名品牌活动之一,中意创新合作周充分发挥了科技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意大利科技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平台。

园区动态

3.11个入区项目签约!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发布最新进展

11月30日,以"智慧海淀、创新综保"为主题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发布活动在中关村壹号赛尔科技园举办。活动聚焦中关村综保区"2+2+N"保税业务谱系。市区相关政府单位,多家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参会。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2023年5月2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落户海淀区,将为海淀区提供全新投资兴业热土和创新发展空间。据介绍,海淀区计划从三个方面发力,加快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封关验收。一是突出产业定位,聚焦'2+2+N'的产业定位,积极引进重点项目,促进与周边产业形成强链、补链、延链的效应;二是推动制度创新,依托中关村综保区的基础功能,积极谋划全产业链保税、集团保税、智慧监管等政策的创新实施路径,打造中关村综保区制度创新体系;三是加强内外联动,谋划实现海关特色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统筹联动。

此次活动让更多企业了解了中关村综保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拓展了中关村综保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海淀区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4.2023网络安全行业生态大会举办,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11月28日,"2023网络安全行业生态大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

目前,中关村通州园已引进211家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其中包括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中关村丰台园发布《丰台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日前,丰台区科信局和中关村丰台园联合发布《丰台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丰台区将打造"一轴"引领、"双轮"驱动、"百+"生态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用3年时间,切实提高商业航天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水平。全区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实现商业航天技术能力、企业质量、产业规模倍增发展。

"一轴"引领指充分发挥驻区航天央企央院对商业航天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技术、项目等外溢资源就地转化,打造丰台区商业航天发展主轴。"双轮"驱动指瞄准商业航天领域高端制造产业方向和全面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形成区域商业航天产业重要引擎。"百+"生态则指不断丰富"航天+"应用场景,积极赋能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节能环保、都市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生产+生活+生态"为承载的"科技创新+都市产业"产业生态。

北京丰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之一,目前聚集了35家航天航空科研院所,110余家航天航空相关企业,约6万名航天航空领域科技人员,航天航空产业超过千亿级规模,其中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280亿元。

6.西城区"中关村西城园政策通"上线运行

11月30日,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开发建设的"中关村西城园政策通"上线运行,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助力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关村西城园政策通"利用大数据手段,以产业政策为核心,梳理惠企政策清单,建立政策数据库,基于企业画像实现政策精准推送。平台提供一键导航,对于申报期内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可一键进入"中关村西城园产业政策申报系统",确保企业应报尽报、应享尽享。同时,平台提供政策检索、智能匹配等服务,解决涉企政策数量多、解读繁、匹配难等问题,实现企业轻松找政策、政策精准找企业。

7.北京首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享技术平台Co-Lab

近日,北京首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享技术平台Co-Lab。

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结合了园内企业--嘉华药锐独家专利的磷酸化富集技术和单细胞样本前处理技术,将蛋白质组学检测推向新高度。这标志着Co-Lab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技术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深化生物学研究和疾病机制解析提供更多可能性,助力蛋白质组学研究突破创新。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享技术平台Co-Lab成立于2005年11月,拥有600余套设备,总投入近6000万元。2008年6月被授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2010年9月被授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目前,该平台建有分子生物学平台、基因测序平台、基因定量平台、免疫细胞研究与应用平台、药物分析平台、核酸药物检测平台等十余个专业平台,可为企业提供平台共享、分析检测、设备租赁、合作共研等服务。

8.北京亦庄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

位于亦庄新城的马驹桥正在打造全国领先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零部件基地,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等环节。

马驹桥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零部件基地整体占地3300亩,已布局的20个项目预计投资超过700亿元。其中,园区已开工的10余个项目正加紧进行工程建设和设备搬入,尽快开展设备调试和试生产;其余项目正加快办理开工前各项手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