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园区“开门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0项举措努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丹纳赫北方总部及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落地昌平生命科学园
北京免疫治疗技术服务平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助力创新药研发
园区动态
中关村石景山园着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智谱AI首届技术开放日在中关村海淀园举办
首届“群体协同与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榜主任务推进会在中关村丰台园举办
园区“开门红”
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0项举措努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印发《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提出四方面10条具体措施,努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全年经济稳中快进。
该举措覆盖全行业、突出实体经济。与往年相比,今年措施扩大了享受政策的行业范围,除工业、投资和升规纳统企业外,将批零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筑业、技术合同认定等四个领域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同时增加了对全年增长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突出普惠性、促进转型升级。在各行业增长支持政策之外,对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资质晋升、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聚焦获得感、提速政策兑现。一季度支持政策提前到5月兑现完毕,全年支持政策于明年一季度兑现完毕,及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企业乘势而上,实现“开门红”。
2.丹纳赫北方总部及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落地昌平生命科学园
1月16日,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支现伟与丹纳赫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医学诊断平台全球总裁卫友安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行座谈,并就在生命科学园落地丹纳赫北方总部及合成生物制造共性技术平台签订合作协议。
丹纳赫在去年9月已同昌平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署的补充协议是在昌平区与丹纳赫前期合作与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细节,明确责任。双方将搭建集产品展示、客户体验、课程培训为一体的科创中心暨丹纳赫集团北方总部,助力产业发展;共建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平台,建设以高通量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菌株构建筛选平台,成立质谱检测技术应用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布局的重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 北京免疫治疗技术服务平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助力创新药研发
1月18日,北京免疫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该平台可为创新药企提供从新靶点发现、抗原呈递、药物递送,到产品质控、批量生产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北京免疫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由翊博生物集团打造,可联动全国700余家医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并能够为即将上市的创新药械提供落地场景,帮助创新成果进一步落地。
4. 中关村石景山园着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石景山区重点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一期将实现开园,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发、创新应用和产业集群。
石景山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位于中关村石景山园。根据规划,集聚区一期开园后将力争落地3到5个行业领先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入10个以上产业服务平台,形成10个以上行业标杆解决方案,建设20个以上重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多措并举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热土,人工智能产业力争实现收入850亿元。
5.智谱AI首届技术开放日在中关村海淀园举办
1月16日,智谱AI首届技术开放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的发展成果,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技术工作者等500人共同参与。
北京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智谱华章发布了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与上一代大模型相比,GLM-4在综合能力上实现了全面跃升,性能提升60%,已经逼近全球领先的大模型GPT-4。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表示,北京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居全国首位。本市已成为国内大模型创新基础最好、学术交流最频繁、研发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
6.首届“群体协同与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榜主任务推进会在中关村丰台园举办
1月16日,首届“群体协同与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榜主任务推进会在北京丰台创新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和群体协同与自主实验室联合主办,70家创新主体代表共计170余人参与。
论坛以“共建·共谋发展”为主题,内容包括群体协同与自主场景邀请赛成果展、元宇宙学术交流、仿生机器人前沿科技研讨、任务对接与需求发布,并由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优势榜主单位联合发起了组建特种机器人创新联盟倡议。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与360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家榜主单位针对9项任务发布了专项需求,70余家企业与榜主单位积极对接,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关键技术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