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四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关村科技企业,媒体记者见识了很多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科技,也见证了中关村显示出的旺盛活力。
脑科学的革命
脑机接口被称为人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罗敏敏介绍,由于涉及电极、芯片、数据、算法、分析软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技术环节,脑机接口产品链路长,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瓶颈,临床验证、监管和标准也有待完善,系统研发难度很大。
近年来,北京市研究部署了脑机接口系列科技行动,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规划了“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成立了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智达”),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面向国际前沿脑机接口核心部件,研发出了植入式高性能脑机接口系统“北脑一号”。
芯智达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表示,“北脑一号”系统由电极、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解码算法、外部控制设备等组成,电极采用了柔性聚合物和微纳加工技术,具有柔软贴合、高通道数、高密度、能够与脑组织形成良好的共形接触等优势,大幅度降低了接触阻抗,显著提高了脑电记录的信噪比和空间精度。目前,“北脑一号”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罗敏敏还介绍了团队基因治疗失明、癫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长期失明患者,团队研发出一种对光超级敏感的新型光敏蛋白,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将新型光敏蛋白表达至失明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帮助失明患者再度感光,实现部分视觉恢复。对于药物难治性的重度癫痫,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直接注入病灶处,调控病灶部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既控制癫痫发作,也能保留正常的神经功能。目前,2个项目均已开展研究型临床试验,研究所孵化成立了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细胞治疗新技术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攻克癌症是人类生命健康技术多年来的目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企业华夏英泰(北京)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英泰”)正在全力研发攻克晚期癌症的细胞治疗药物。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介绍,人罹患癌症的原因是随着发生突变的癌细胞越来越多,专职清理癌细胞的“头号杀手”T细胞辨识不出癌细胞。对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细胞治疗的新技术——CAR-T技术,相当于为癌细胞安装上一个定位系统,使T细胞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CAR-T技术的治疗方式很独特——把癌症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分离出来,经过改造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回输的T细胞是活的、可以扩增,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该技术在临床试验中效果显著,但缺陷是只能一对一个性化治疗,无法通用,治疗成本也很高,因此目前仅限于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为解决这一难题,华夏英泰与清华大学合作在CAR-T技术基础上研发出了STAR-T技术,并开发出了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用于治疗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将癌细胞清除得更干净、彻底。
目前,华夏英泰基于STAR-T技术已开展了多项临床前研究及备案的探索性临床研究,积累的50余例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已相继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布。
抢占6G技术高地
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之一,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融合性等特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泛联院”)是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三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创新型研发机构,着重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打造6G云化无线网络开放平台及6G端到端概念系统样机,构建开放化、场景化的6G联合研发与测试验证环境。
泛联院成立以来,围绕智简网络架构、新型空口等开展攻关,发布了全国首个6G空口试验平台,可支持100Gbps通信实验,并已调通与毫米波通感一体化、高速可见光等前端模块的对接;无线AI算法获得了无线大数据比赛第一名和全国第二届通信AI大赛第二名;可见光通信方面实现了单管10Gbps数据传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建设6G、无线云网络、智简网络三大基础实验室,并获得了国际组织O-RAN授权,成为亚太区首个OTIC(开放无线网络测试与集成中心)设备认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