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2日,“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五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媒体记者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发生的巨大转变,深入了解京津冀以协同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聚焦区域特色 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管委会揭牌。园区将中关村的产业、科研、人才优势与滨海新区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区位、空间优势等联合互补,形成了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3+1”的产业定位,重点承接北京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

零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氪科技”)、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努特”)等企业依托天津优势资源实现了落地转化。

2014年,零氪科技在北京中关村创立,自主研发AI数据治理系统,为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患者和产业各方提供大数据一站式解决方案。2016年,其启动开发出第一款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产品,与天津市胸科医院合作开展肺小结节患者影像数据的模型设计与训练。同年,零氪科技天津公司在滨海—中关村成立,历时2年完成了该产品对患者数据的学习和训练,使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了专家水平,现已在门诊、影像科、胸外科得到应用,并利用该产品搭建了京津冀首个肺小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

威努特是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行业领军企业。本着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思路,2017年,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滨海—中关村成立,除作为威努特的供应链部门、产品组装测试、发货和库房所在地,承担威努特四大产品线之一的研发任务,还承担了多个品类的工控安全设备产线落地生产。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业物联网等多个工业场景。

截至2023年,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北京来津累计企业数从2018年的158家增加到2023年的1024家,年均增长率45.32%。园区已为中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努特、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致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北京来津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与转化应用场景。

布局未来产业 打造先行区示范区

2023年8月30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园区以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科技服务为产业主导,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应用场景。

我国上市公司中成立最早的网络安全企业——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融信”)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成立天融信雄安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安全建设规划与设计。

基于在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天融信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打造了城市安全运营中心,可针对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公交等智慧城市各场景实现城市安全综合指数展示,覆盖行业风险排名、重要信息系统风险、安全事件风险等,并可及时锁定风险源头,做到闭环处理,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底座。

优化创新环境 引新质生产力集聚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打造“千企雄安行”产业组织活动平台,已累计对接企业3239家。其中,雄安妙心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妙心医学”)作为首家“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人工智能”的生物医学科技公司,是通过“千企雄安行”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

妙心医学副总经理王芳军表示,“落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后,简化的手续、先行先试的政策,都让我们觉得来到雄安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服务团队的专业化以及职能部门的办事服务效率。园区为每个企业配备1~2名管家,提供一对一服务,并定期召开针对企业类型的培训会、答疑会等,让大家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也会帮助我们完成各类申报认定等,解决了后顾之忧。”

十年来,京津冀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推动形成“在北京创新研发、在津冀验证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28家增长到2024年1月的10615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率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