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场。市发改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药监局,经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2.png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龚维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产业之一,坚持高位部署、系统推进,不断坚持和优化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2024年启动第三轮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5年连续两年发布实施促进医药高质量发展“32条措施”,创新实施科技管理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双牵头”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卫健、药监、医保“三医”的高效协同联动;先后出台了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措施、优化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全方位、立体化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4%;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达58人,总数居全国之首。今年以来,全市8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迎来“开门红”。应该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迈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简单做一下介绍:
  一是持续提升前沿领域创新策源能力。发布合成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脑机接口等重点领域细分专项政策,抢抓产业创新发展新赛道。建设细胞稳态与衰老性重大疾病北京研究中心;布局DNA存储研发平台;在脑机接口、CGT等领域新布局14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实现首批3名患者的人体植入,在中文语言精准解码等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服务铂生卓越获批上市国内第一款干细胞药物,通过创新策源和服务转化,正在加速把科研的“金点子”变为管用的创新药。
  二是强化“南北联动”,进一步拉开产业发展框架。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园连通海淀区和昌平区,加速科学家原创成果转化落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南部依托经开区推出了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推进干细胞创新转化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全球知名药企集中落户,打造全球医药创新人才在华创业第一站。BioPark正加速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生态圈。
  三是全力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推进实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更好地融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链条,支持研发中心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构建创新合作关系,为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尤其是鼓励外资药械企业在京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同时,我们也为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提供“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目前,全市医药健康领域外资研发中心66家,数量居各领域之首。
  四是市区联动加快第三方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中关村“1+5”系列政策支持,在医药健康领域已经布局9家标杆孵化器,数量位居各领域之首。2024年,依托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探索“1家医院+1家专业孵化器+1个主承载区”模式,已经推动若干标杆孵化器与试点医院结对子,共同促进医学科技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聚焦BioPark,我们也正在系统谋划推进医药领域高品质专业孵化器建设,以及CRO、CDMO等第三方平台布局,为医药创新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有力支撑,包括我们加快推动一批国际临床CRO机构落地;谋划布局建设更高能级的创新药研发生产CDMO平台。
  五是用改革政策的“减法”换产业的“乘法”。依托“两区”建设与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试点落地,组建了全国首支市区联动的“人遗专员”队伍,实现北京地区2700余个项目材料的形式审查和简化流程服务。率先为外资医药企业申报数据出境建立绿色通道,推动拜耳、赛诺菲等公司数据合规出境。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事CGT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服务康达行健等8家外资企业新增经营范围,从事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积极开展监管科学创新,就数字疗法等前沿赛道共同搭建注册检验和临床验证评价平台,进一步结合脑机接口、3D打印生物材料等领域持续开展监管科学创新。
  六是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在设立200亿元医药健康直投基金的基础上,推动新设100亿元规模医药并购基金;制定更包容、更体现创业友好型特征的政策体系,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在3月底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上,生命科学领域项目超800项,其中相当部分项目来自境外,所有医药健康领域参赛项目占总参赛项目超过26.2%,在各个领域位居前列,发现和储备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奇绩创坛每年举办春秋2期创业加速营,打造“加速+投资”孵化模式,帮助更多优秀的医药健康企业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跃升。近年来引育了一批复合型的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科学家创业的CEO人才、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项目经理人、优秀的临床医师科学家,包括首席医学官、生物信息学等前沿交叉人才,2025年这类人才引育规模将达到千人。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更好发挥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办公室作用,与卫健委等“三医”部门紧密联动,从更多的政策、资金、人才等角度服务保障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营造高水平开放、交流、创新、合作的氛围,全方位赋能BioPark加速发展,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的成色越来越足。
  记者提问
  记者: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优化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产业生态能级。通过规划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生态圈。请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龚维幂副主任,对于推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龚维幂:
  为了加快推进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培育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推动相关工作:
  一是支持全球首创药械加快研发和转化。按照BioPark的发展规划,引导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全球首发或国际领先的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早期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等,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快布局疫苗与蛋白药物智造研究院、国际化的临床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相关单位落实好医药健康重点药械品种项目制管理,发挥相关部门握手接力机制的作用,做好创新药械从研发到上市应用的全流程服务,加快在BioPark产出一批全球同步的创新药械品种。
  二是支持AI+医药健康融合创新。结合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尤其是发挥北京在医药健康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叠加优势,加快推动“AI+”行动,支持智源、科学智能、中关村人工智能、北生所等新型研发机构,深化AI+医药的创新布局,推动企业布局一批人工智能+医药创新的研发中心,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医药创新企业、医疗机构等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开展算力、模型、数据等交叉融合的创新合作。同时加大支持国家药械审评技术机构等中央在京单位,联合在北京的优势的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等共同研究建立符合AI+医药健康创新产品监管需求的技术标准、分级分类管理框架等,助力AI+医药产业加快创新发展,北京有信心引领这个领域的布局。
  三是打造全球医药健康创业首选地。在平台载体上,支持建设早期概念验证平台-专业标杆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支撑的成果批量转化落地服务的链条;在公共服务上,加快优化形成高水平的科技金融、商务、法务、标准、联盟/协会等专业的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与保障体系;在生态环境上,对标全球先进的管理和标准,吸引国际先进医药企业在京落地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服务体系。我们希望依托经开区联动大兴区,在BioPark形成领军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构筑创新创业友好型的雨林生态系统,努力打造全球医药创新人才在华创业第一站。
  四是强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服务。深化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工作机制,发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卫健委等三医部门的牵头作用,同时,我委作为联席会办公室,将具体做好服务保障,凝聚各单位力量,主动服务,针对园区建设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求,包括创新政策的建议,通过高水平联动的机制,及时推进解决,共同加快推进BioPark早日实现从建设蓝图转变成实景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