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保障法,也是本市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法,自2024年3月1日施行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相关部门、单位扎实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力组织保障落实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北京市贯彻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的工作方案》。该《方案》将《条例》内容细化为116项任务,明确了40个委办局、各区的任务分工,形成了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逐项确定落实举措、完成时限等。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办、市司法局先后5次召开《条例》落实协调会,抓紧推动重点任务落实。2025年,在认真梳理总结《条例》实施工作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区形成了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共计41项任务,81条措施,包括印发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施方案、推出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支持措施、推进实施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制定合作创新采购实施细则、出台重点领域专项人才政策、制定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政策等。
  广泛开展宣传宣讲。通过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解读《条例》。面向创新主体、各区、各部门发放《条例》单行本11000余册,在各类普法阵地张贴宣传挂图8500套。精心制作《条例》宣传片,协调各委办局、各区以及地铁公司、公交集团等单位投放播出,不断扩大《条例》的社会影响力。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等约20个市级部门、10余个区进行宣讲,面向中央和本市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举办了一系列宣讲活动。
  着力推动政策措施配套。2024年以来,围绕建立完善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优化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支持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发挥人才效能、构建创新生态、扩大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已出台或修订《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关于推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意见》等近50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体系。
  深入组织实施效果评估。为全面了解《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组织开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工作,围绕组织管理、宣传贯彻、措施制定、实施进展四个维度,评估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创新主体落实情况、成效及存在问题等,为持续推进《条例》实施提供对策建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