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29日,“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训活动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举办。本次活动由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局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推动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未来蓝图。
  据了解,此次活动不仅是对雄安新区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在智能时代的生动实践。开幕式上,雄安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冯杨表示,雄安新区已初步构建了“课堂+平台+生态”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冯杨透露,未来三年,雄安新区将重点推进“雄安教育大脑”建设,通过整合教学、管理、评价全流程数据,实现精准化决策。同时,雄安新区还将推广“双师课堂”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展现雄安新区以技术赋能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阮滢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培育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新范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单位的代表现场发出倡议,呼吁京津冀三地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打破区域壁垒,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探索跨区域教育治理的新模式。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提出了“人工智能催生教育新质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教育生态将呈现三大特征:教学场景从“封闭课堂”转向“开放生态”,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评价体系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能力”。喻国明强调,教育需要培养的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情感共鸣。
  教学观摩环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的教师进行了课堂展示。高二语文教师贾蕾借助DeepSeek大模型生成个性化学习任务单,并通过AI实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她表示,AI不仅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情,更让每个学生获得了适配的学习路径。在另一节高二物理课上,教师曹增丽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针对学生常见错误设计分层练习,实现了“讲—练—评”一体化,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朱永海在点评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课堂权力结构,使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他认为,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促进师生对话的桥梁,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主题研训环节,来自全国的教育创新实践形成智慧碰撞。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三中心小学校长仝汝华介绍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慧校园建设经验;河北保定十七中党总支书记孙宁提出了“强师·优课·智研”三维突破路径;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校长鲍争志分享了“数据赋能、差异教学——基于个性化学习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经验;江苏无锡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月香分享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普通高中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探索”;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王亚苹从课题研究、智能教育共享等角度,分享了关于建立云端教研平台的主张。
  作为本次活动的技术亮点,DeepSeek大模型的教育应用引发了广泛关注。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李响现场演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作文批改、知识点诊断、虚拟实验等场景的应用。他强调,大模型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育人的本质。北京建筑大学机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军在点评时指出,本次活动不仅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记者 韩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