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随着大科学设施、产业园区、城市配套项目的投用,怀柔科学城从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进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同时,怀柔科学城国际开放创新生态活力不断凸显,积极推动科学设施开放共享。
7月5日,看得见的生命——走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沙龙(以下简称“沙龙”)在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成功举办。此次沙龙是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后首次举办的大科学装置成果交流活动,是与院所合作新模式的首次成功探索,活动得到业内热烈响应与关注,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沙龙主要由前沿主旨演讲、产业转化、投资分享、产业空间推介、项目路演等环节构成,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会后,与会代表还走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进一步感受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设施。活动由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副总工程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孙育杰教授主持。
据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成果转化与创新协调处处长杨惠芬介绍,怀柔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打造与基础研究相适应、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1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生命科学领域布局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等11个全球领先的科学设施。未来,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服务好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等受邀单位代表就多模态跨尺度生物成像医学前沿技术、应用成果进行了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曾勇进行了题为“基于面部照相识别冠心病患者的人工智能模型转化应用”的分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席鹏教授讲解了“转盘共聚焦与多维结构光超分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员那帅分享了“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纪伟以“纳米分辨率原位成像技术及产业化展望”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研究员马雷讲解了《生物医学影像处理和可视化》。
随后,北京怀柔科学城公司副总经理胥博对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项目产业空间进行了介绍,怀柔科学城作为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布局了各类创新主体及产业要素,形成集聚态势。位于怀柔科学城起步区中心位置的城市客厅项目,定位为国内外科学家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中心、怀柔科学城的对外展示样板、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活力中心。总用地面积24.2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64.6万平米。目前,产业承载空间正在加快建设,包括科研实验、孵化办公、科技服务、配套酒店及公寓、商业配套等,将为生命与健康科技发展、生命交叉前沿技术与装备研发、相关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广州柏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颜子夜分享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的实践;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投资总监张强进行了题为“医疗器械一级市场投资的现状、策略及未来”的讲解。
在交流环节,来自艾锐精仪、清湃科技、昆迈医疗、神舞科技、威奥医学和微灵医疗6家医疗影像“明星企业”嘉宾分别进行了项目分享。现场投资机构与企业方由初创公司的发展策略、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行业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沙龙结束后,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该设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成像范式,提供从埃到米、从微秒到小时跨越十个空间与时间尺度研究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精准描绘生命活动基本原理和疾病发病机制的全景图。成像设施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以及模式动物等辅助平台和配套设施等。它将提供从生物分子到人体的全尺度上的原位、活体、动态的多模态成像能力,支撑脑科学、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生物医学问题研究,对提升我国生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水平以及推动我国高端生物医学仪器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沙龙由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指导,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筹)主办,北京怀柔科学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和义广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北京怀柔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筹)协办。
沙龙为怀柔科学城“聚人气”、科研院所成果发布、投资机构项目遴选、企业路演搭建了联动桥梁,促进了中国多模态医用成像生态链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发挥了怀柔科学城公司服务大科学装置、院所的积极作用,加速了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北京怀柔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筹设成立进程。接下来,怀柔科学城将持续举办生命科学重大设施平台开放共享系列沙龙,继续增强生态系统的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助力怀柔科学城生物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