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备单个电池的小试产线,到一条新的中试产线有望今年年内搭建完成……今年前5个月,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电池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田华军的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展开。去年起,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支持包括该校在内的5家单位开展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让顶尖科技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这个过程若仅依靠高校科研团队的力量,步履维艰。令田华军惊喜的是,如今,成果转化的资源对接都能由该校2023年成立的产业开发研究院完成。

隔膜涂布机、球磨机、真空干燥箱……近半年来,该校产业开发研究院里,全新的科研设备逐步配齐。田华军说,预计今年年底前,一条千吨级的钠离子储能电池中试产线将顺利搭建完成,形成企业性的产能。届时,钠离子储能电池的成本优势将显现出来,规模化生产的成本可减少一半。

“我们学校地处未来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空间非常大。”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说,“老师不用在寻找成果转化渠道上花费过多精力,厂房建设、人才匹配、政策支持……这些需求我们都能‘代劳’。”目前,该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多家创新企业,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走入市场,特别是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落地应用。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这些产业开发研究院将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区域细分产业渠道不畅,链接产业资源不够,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不直接等。从应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目前,已开展建设的5家产业开发研究院,已在人才引进、产业合作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将在京转化落地。(记者 刘苏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