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24年,以新气象新作为打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新局面, 40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聚力前行,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以创新硬实力擦亮了中关村“金字招牌”。
  “‘一园一产业、一园一特色’。”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园区处副处长刘亚军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系统谋划、前瞻布局,抓顶层规划、抓特色产业、抓平台载体、抓金牌服务、抓合作共享,聚力打造产业定位明晰、运营模式高效、发展成效显著的特色产业园,成绩亮眼。
  亮出高品质硬实力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发展实现“四个引领”:园区总收入平均增速28%,是中关村示范区的4倍;地均产出886亿元/平方公里,是中关村示范区的6倍;研发投入强度12%,是中关村示范区的2.4倍;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524件,是中关村示范区的4倍。
  40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集聚科技创新企业50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独角兽企业50多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300多家,专业孵化器50多家,各类产业基金50多只、总规模900多亿元。
  布局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集群区、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以及中关村未来健康、未来通信、量子科技、低空技术、数字医疗等产业园,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涵盖14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一组组数据有力显示,在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质生产力动力澎湃,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在抓顶层规划上,明确发展‘风向标’;在抓特色产业上,打造未来‘增长极’。”诠释这份“高分答卷”,刘亚军重点介绍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先后出台特色园指导意见、特色园管理办法、高质量园区资金支持办法等系列政策,建立完善“规划布局一批、储备培育一批、重点打造一批”的园区梯度培育机制,分类分层支持提质增效,目前,入库园区340多家。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一园一产业” “一园一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以上。
  “一园一产业”强聚焦
  从2022年6月园区改造开工建设到2023年10月园区主体竣工,15个月,原有的老旧厂房改造升级为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2024年9月,第一批企业集中入驻……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入选2024年度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并于今年1月获得授牌。
  “作为央地合作的新典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大兴区,中粮大悦城携手,正在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活跃、机制高效有力、要素完备齐全、环境清新优美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CGT)特色产业园,引领北京CGT产业迈向新高度。”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总经理助理罗真介绍说。
  北京马歇尔中心的首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就落户在这里。该中心由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教授在北京市支持下发起成立,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和疫苗新药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平台,这也是北京市首个由诺奖获得者、外籍院士领衔的生物医学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有政府对医药健康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具备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领军者的所有要素,未来在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拥有强大的增长潜力。”谈及疫苗新药成果落地北京的缘由,北京马歇尔中心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夏平博士向记者介绍了马歇尔教授本人对北京的深刻印象。
  “目前我们已经与中粮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细胞治疗产业化项目,将在园内筹建产业化基地。”普华赛尔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格林意锐立志成为中国领先的专注于化学药品、三类无源植入医疗器械的技术企业。在这里,我们相信梦想的力量。”北京格林意锐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霍彩霞介绍说,作为一家以药品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格林意锐专注于化学创新药以及仿制药开发及申报。
  当问及为什么如此自信时,她表示,目前,企业发展一切向好,得益于这里的产业环境和生态,“我们扩大了‘朋友圈’”。
  “一园一特色”精深耕
  错位竞争、各有特色、协同互补,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在实践中坚持以“特色立园”,实现了“企业满园”。
  在这里,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在这里,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细胞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不断萌发和壮大;在这里,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产业定位,市场化、专业化、体系化的运营机制,催生一个又一个行业领军企业扬帆“出海”……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如此“出彩”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以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平台载体建设为例:中关村互联网3.0产业园在调研200多家企业基础上,建立了XR虚实互动创新应用平台、光场采集平台和高标准动作捕捉平台三大共性技术平台,有效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诸多痛点。
  京西智谷围绕人工智能企业的算力需求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联动北京市创新服务补贴政策,解决算力获取难、获取贵的问题,以开放、普惠的方式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算力服务。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打造“金牌服务”例子不胜枚举: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数字创新社区围绕园区企业刚性服务需求,通过i友APP、沉浸式服务平台(元宇宙)等用户触点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社群服务,将线上线下虚实场景融合,实现人才、产业、空间精准匹配。
  金隅智造工场围绕创新服务、产业服务、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五大服务,以智慧化理念构建“I(Intelligent)-立方”平台体系,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
  中关村低空技术产业园探索实施无人机应用场景,在生态监测、长城保护、城市物流、支线物流、文旅体验等六大类领域“飞起来”,使得低空经济焕发强大活力。
  “总体看,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呈现出品质高、产业新、生态优、机制活、质效好的独特优势。”刘亚军总结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中关村特色产业园高品质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注重推动园区之间的合作共享。例如,发挥各特色园优势,支持园区开展务实合作,促成房山氢能产业园与大兴氢能示范区等“牵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攻克产业堵点和技术难点,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同时,每年还开展数十场“园区行”系列活动,开展“问需园区、问计专家”活动,在帮助园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为更多园区发展提供“创新范式”。(记者 张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