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如何真正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为提升高端科学仪器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动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北京市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3月31日,该中心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高端仪器创新发展论坛上揭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业内人士纷纷点赞,依托该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助力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汇聚创新资源,实现高端科学仪器产品国产化,为北京打造高端科学仪器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应时而生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区,共同推动筹备技术创新中心。按照“政府统筹、市场机制、企业主体”的思路,该中心由领域内优势企业、区级资本共同出资成立运营实体公司。今年2月底,该中心运营实体“北京同创高精尖科学仪器创新有限公司”在海淀区由卓立汉光、雪迪龙、水木未来、聚睿众邦等4家企业注册成立。
  技术创新中心将通过市场化机制链接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聚焦单靠某个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行业共性问题,组织开展前沿共性技术研发、标志性高端科学仪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转化、国产科学仪器测试验评推广,解决制约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系列问题。
  “恰逢其时!”作为国内领先的先进测试技术与科技服务供应商,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虹体会深刻。他认为,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标志着北京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创新,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在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凸显了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科学仪器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产化替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市场竞争力。
  “关键一招!”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石镇山期望,创新中心发挥北京科学仪器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场景丰富、企业特点鲜明、政策环境优异等资源禀赋,在前沿共性技术研发、标志性高端科学仪器攻关和转化、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发和转化、国产科学仪器测试验评和推广等方面提供科学仪器创新发展的“北京方案”和“北京标准”。
  “信心倍增!”北京层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流式细胞领域,致力于实现流式技术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该公司总经理刘铁夫对此心情振奋,“这体现了北京对科学仪器行业的高度重视,将有效解决基础性底层研究投入不足,行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
  “前景广阔!”华谱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色谱领域“产品+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该公司首席运营官(COO)于笑然分析指出,从产业角度看,这是构建高精尖产业经济结构的关键一环,能有效推动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像怀柔科学城截至2024年底已吸引340家相关企业落地,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将有望加速这一集聚效应。从科研层面看,将有利于整合多方科研力量,针对高端科学仪器关键核心技术展开联合攻关,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
  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和高端制造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在很大程度上能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和工业发展水平。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全景图谱》显示,结合历年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占科研经费投入比重进行测算,2023年,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超7900亿元。未来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初步预测,2029年,我国科学仪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
  前景看好,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整体仍面临源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低端分散、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研究开展和创新成果产出,制约了未来科技发展与产业安全。另外,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远低于国外品牌,国产替代也任重道远。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发展局面。北京的优势在于科学仪器“研发端”科研资源丰富,整体约占全国1/3;“应用端”高校、院所、医院等用户群体庞大。但链接研发与应用两端的“产业端”整体规模较小,高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数量较少,科学仪器产品涉及门类较多,但高端通用领域仍存在不少空白等问题亟待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近年来,北京制定了系列政策全面支持高端仪器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等产业链全环节在京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介绍,北京市凭借独特创新资源与产业生态优势,已逐步成为全国高端仪器创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
  一方面,科学仪器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科研实力突出。仅“十四五”期间,在京单位承担科技部“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经费数占比28.2%,位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应用场景丰富,北京聚集了90余所高校、1000余家科研院所、80余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三甲医院、2.9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国家质检中心,为仪器仪表提供了巨大的迭代空间和潜在市场。目前,北京市创新型科学仪器企业已经达到300余家。
  与此同时,北京高度重视仪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首都高端科学仪器关键技术策源地和应用场景聚集区优势,全面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高端科学仪器创新高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比如,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覆盖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首台套资金支持、采购支持、应用示范等各环节。
  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开展技术攻关。以产品为导向,支持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研发,形成了无液氦稀释制冷机、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极端环境下六自由度压电位移台、超高速分子泵等代表性成果。支持智慧实验室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学仪器发展。
  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与产业集聚。形成“市区孵化+怀柔转化”孵化模式,着力打造以怀柔高端科学仪器与传感器示范区为核心,海淀区、经开区、昌平区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锻长板、塑高端
  打造全国高端科学仪器创新高地,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北京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酝酿已久,即将出台。
  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产业生态、开放合作”,《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北京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产业集聚、产业服务、应用推广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北京创新策源、京津冀产业协同、全国辐射带动的高端科学仪器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群。
  北京如何充分发挥科学仪器领域院士专家等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众多,大科学装置和设施平台等重大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加快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
  “缺少核心‘链主’企业、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以及国产科学仪器市场信任度不足是制约北京市发展高端科学仪器的主要障碍。”常虹从实处出发,建议充分发挥北京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撬动“研产学用”正反馈循环;以耐心资本长期持续支持代替项目制政策支持方式,帮助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的科学仪器企业稳定发展;构建高端科学仪器性能对比综合评价标准规范,推动国产科学仪器的使用、验证和评价,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于笑然建议,未来“锻长板”,北京要进一步强化科研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补短板”方面,要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完善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刘铁夫建议,在“锻长板”方面,希望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增强政策资源投入、证券资本市场的开放。在“补短板”上,释放更多的关于人才落户、医疗、教育、生活住房等人才便利政策红利,以更开放包容的城市管理,引来人才集聚,为产业发展蓄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量子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前沿与颠覆性科学领域不断提升观测与分析物质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人工智能更是为科学仪器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驱动仪器设计、生产以及应用产生巨大变革。”龚维幂指出,未来,科学仪器领域将呈现“交叉融合、AI赋能、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据悉,紧紧围绕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持续推动北京市高端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海淀区等单位,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启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超高真空泵组等高端科学仪器重点领域研发任务,并开展验评推广业务。加快出台《北京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