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开源赋能,金融反诈争分夺秒,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生命科学解码细胞,环境监测洞察微观......这些成果如璀璨星辰,在多领域实现世界级突破,照亮科技天空,彰显科研实力。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组织重要成果集体采访,邀请相关负责人深度解读年会期间发布的前沿尖端重磅成果。今天,一起感受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那些科技成果的独特魅力!
想象一下,未来的工厂里,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和移动平台组成“变形金刚战队”,无需人类指挥就能自动分工协作——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智源研究院研发的RoboBrain和RoboOS正在实现的场景!
相当于机器人的“指挥官大脑”,RoboBrain能听懂人类指令并分解成20多个精细动作。同时担任任务拆解大师、读心师、预言家等角色,具备自动分解一整套操作动作及精准识别各项物体,提前预测路障等功能。
“简单来讲,它可以支持不同构型、不同品牌的机器人。不管是单臂机器人、双臂机器人,还是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都可以使用我们的具身大脑。”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介绍。
而智源研究院将RoboBrain的模型、数据和代码全面开源,吸引硬件厂商、开发者共同参与,一起共享机器人拥有“智慧”的能力,现在,开发者能像搭积木一样为不同机器人快速部署任务模块,大家一起,书写AI的新篇章。
“我们的全球首个AIGC风险检测系统,在某银行实战半年,累计检测次数超过1000万次,成功拦截2000余笔深度伪造攻击,保护了近百位潜在受害客户,避免了经济损失超千万。”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张青介绍。
火眼金睛的“反诈尖兵”有三大“必杀技”:
多维度扫描眼——同时分析声音、表情、动作等特征,连AI伪造的“完美笑容”也可以识破。
实时闪电系统——0.2秒内完成诈骗识别,反应灵敏、迅速。
进化学习脑——持续迭代鉴别模型,面对不断变化的AI换脸技术也能越战越勇。
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瑞莱智慧成功攻克了AIGC欺诈防护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实时音视频场景的金融级AI欺诈防护产品。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在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为金融行业的安全防护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全球金融安全贡献着中国智慧。
由己二酸制备的尼龙材料可以制作冲锋衣、速干服等服装,但化学合成己二酸污染大。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入选10项重大科技成果,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的生物基原料己二酸生产路线。”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斌说。
传统己二酸生产靠石化路线,能耗高、污染大,像个“破坏大王”。新技术用微生物发酵,能耗、碳排放大幅降低,为全球化工发展提供新方向。
失明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4000,中国大概有四五十万患者。患者最初症状表现为夜盲、视野缩小、眼底色素沉着和光感受器功能减退,最终完全失明。
“虽然眼睛作为光的感受器坏了,但人的大脑皮层还是好的,往大脑传递信息的神经元也是好的。相当于手机镜头坏了,手机的芯片和图像处理算法等都是好的。”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涛介绍,这一成果的治疗思路是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将感光蛋白“装”到患者眼睛中。
GA001注射液的中国研究型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于2024年1月完成给药,截至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全部9例受试者给药。大部分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均表现出显著的视力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识别近距离的字母和图案,恢复部分视觉功能,为失明治疗打开新可能。
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CytoStellar,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超级武器”。它能同时检测50种生物标志物,一眼识破癌细胞的伪装色。
从2014年的“两光六色”到如今的“5光70色”,创始人刘铁夫带领团队17年磨一剑,不仅让通道数从6个飙到70个(免疫学检测分析从1管10色飙升至1管50色以上,生物信息量大幅增加),更把进口垄断设备价格砍掉1/3。它将在白血病诊断治疗中立下战功,还帮助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研究人员建立细胞图谱数据库,相关成果登上各大科研期刊。
随着AI技术的加入,流式仪正变身“智能实验助手”。未来它可能自动分析数据、优化实验方案,甚至跨界助力海洋学、作物育种研究。
当CytoStellar的激光束穿透细胞时,它照亮的不仅是微观世界,更是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
在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IM-QTOF离子淌度质谱仪,正在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突围战!它能给蛋白质分子拍“3D高清电影”,认出双胞胎分子谁是谁!在疫苗和药物研发中揪出关键抗体,在癌症筛查里捕捉早期病变信号,甚至能从地沟油里提取“证据”。
“这台身价千万的科研重器,因前期全部依赖进口,维修时间长,配件价格堪比黄金。国产版IM-QTOF出世,就像给中国科研装上了‘中国芯’。”北京京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源说。
它不仅能实现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全流程自主可控,还将检测成本降低50%,数据精度提升30%。更令人振奋的是,它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让国产抗癌药研发周期缩短一半、使食品安全检测速度提升10倍、助力中国空间站完成首次太空蛋白质组研究。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重大专项与基础研究处处长张东玲表示,目前,北京市科学仪器研发端、应用端资源集中,拥有90余所高校、1000余家科研院所、80余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三甲医院、2.9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将通过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仪器应用迭代等多维度全面发力科学仪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