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企业持续创新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以出海合作激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创造共赢格局。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技术出海”成为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的关键词。
  为全球带来新价值
  3月27-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重装亮相。常设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集中展出350多家单位的490多项展品,其中首发首展项目130余个,包括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合成生物制造、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
  本刊记者在未来产业展区的商业航天板块看到一块“翼振合一”手机直连宽带通信卫星模型,来自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这种卫星的外形类似一个大型“太空飞毯”,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线,又有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卫星能源的太阳片,是一种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未来可用于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给用户带来更丝滑、无处不在的通信体验。
  作为商业航天的创新主体,银河航天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助力航天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国际市场,银河航天布局推进,包括卫星互联网应用、卫星研制及总装测试能力输出、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内的全方位合作,重点挖掘“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市场机会,助力中国航天技术“走出去”。
  银河航天国际业务拓展总经理黄和平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目前,在泰国、阿联酋、沙特、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市场,公司已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部分项目合作已落地。
  2024年初,银河航天在泰国首都曼谷建成基于“小蜘蛛网”的地面试验站,在曼谷以及泰国东部地区开展了包括车辆连接卫星互联网、应用卫星互联网开展的远程医疗等一系列基于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的测试和应用探索,这是泰国第一次使用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进行相关领域演示验证,这也是中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的首次海外应用探索实践。
  “2025年,我们与泰国当地政府、企业、运营商以及高校等构建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与泰国主要运营商True Corporation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在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解决方案、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研发与验证,探索更多卫星应用场景,携手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黄和平说。
  中国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出海”,不仅推动了国际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也为全球经济、社会带来新价值,惠民利民。
  “在卫星制造方面,中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强大的工业基础、互联网+航天的融合等,在卫星大规模研制以及组网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国内的商业航天公司正在向无人化、智能化测运控系统方向探索。银河航天正加速实现通信、遥感等不同类型载荷卫星的自动任务编排。与此同时,还在探索运用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卫星运行管理系统。集合这些中国优势,我相信中国高科技企业向海外输出的技术、先进经验会更加具有中国特色。”黄和平说。
  京港科技合作深化,助力企业“走出去”
  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京港科技创新论坛”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致辞时表示,2025年4月,生产力局将联同中关村青创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香港成立“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和认证服务,支持企业善用香港的国际化应用场景,加快产品、技术出海,迈向全球。
  陈祖恒强调香港独特优势,提出生产力局将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科技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法律咨询、国际标准认证等一站式服务,整合国际化资源,搭建跨境合作平台,精准对接内地技术与全球市场。
  “内地的企业想要出海,需要面对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国外的供应链市场并不完备。”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CEO马扬表示,作为从事国内尖端触觉感知技术的硬科技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数模混合AI触感专用芯片及触觉感知算法,成功攻克了触觉多维感知信号同时解析的全球技术难题,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企业想要出海,却面临着一些难题。
  “比如机器人方面,在内地,我们只需要给客户提供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但我们本身却不用去生产一个机器人。而在内地以外的市场,更多的客户需要的不是技术的整合,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在上下游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生产力局为我们提供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围绕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研发具体的产品,让技术出海有了抓手。”马扬表示。
  陈祖恒表示,以推动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为目标,生产力局将持续深化海内外科技合作。同时,香港配合国家发展加快开拓新市场,联动更多内地省市共同出海走向全球。生产力局也将顺势而为,促进内地企业利用香港优势“拼船出海”,在“全球南方”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新兴市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业内人士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京港正以科技为纽带,构建“研发—转化—出海”的创新闭环,为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提供“加速度”。
  金融助力绿色技术出海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潜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月29日,以“绿色技术出海: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国际化的新前沿”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举行。
  绿色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内生动能,也积极促进全球绿色转型。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70%;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超过70%;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中国绿色技术的出海,还有力促进了全球绿色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在全球绿色技术投资中表现活跃,未来可加大金融对绿色技术出海的支持力度。
  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认为,当前我国的绿色投资主要集中在本土市场,而与绿色技术相关的国际投资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投资者在绿色投资领域的参与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绿色技术‘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绿色资本‘走出去’,利用绿色熊猫债等金融工具支持海外先进技术的应用;二是积极引入国际绿色资本,比如通过在国际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来吸引外资,促进国内绿色技术的成长;三是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技术合作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陈亮说。
  在绿色技术国际化进程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提出,目前众多中国企业正积极将先进技术推向海外市场,助力全球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不仅为当地社群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且持久的生态治理方案,还促进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张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