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中关村国际前沿大赛已发展成为对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前沿科技竞技平台。2025中关村论坛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了解赛事有关情况。
记者获悉,本届大赛在赛程设置上增加了半决赛环节,领域赛由第七届的10个增加至14个。相比往届大赛,本届大赛境外项目数量实现新攀升,新兴产业未来赛道创新动能旺盛。同时,大赛也与全国知名赛事构建“直通车”,形成“赛事联动、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优质项目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大赛累计为219家优质前沿技术企业提供8亿多元资金支持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方瑢介绍,为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竞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于2017年创设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旨在密切跟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按照“全球邀约、自由探索、公开路演”的方式,遴选拥有国际领先前沿技术的企业和团队,打造高水平前沿科技展示的交流平台,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建设。
据悉,大赛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组建了由刘忠范、李开复等10余位院士及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2017年启动以来,大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吸引了海内外15000多个前沿科技项目报名参加,700多个优秀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脱颖而出,累计为219家优质前沿技术企业提供8亿多元资金支持,并精准提供场景需求对接、投融资、空间落地、创业辅导等系列配套服务。
目前,已有19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61家企业成长为全球独角兽企业,79家企业成长为准独角兽。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前沿大赛已发展成为对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前沿科技竞技平台。
本届大赛境外项目占比超40%,覆盖74个国家和地区
方瑢介绍,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主题是“前沿·开放·创新·共享”,举办时间为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相比于第七届大赛,本届大赛在赛程设置上增加了半决赛环节,与北京市各区政府开展合作的数量由第七届的8个增加至11个,同时领域赛由第七届的10个增加至14个。
大赛“全球引智、硬核竞技、生态赋能”三位一体的创新磁场作用凸显,境内境外“4+4”赛区征集项目数量历史性突破3200项,其中境外项目数量达到1298个,覆盖美国、英国、瑞士等7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项目占比超40%。
人工智能领域参赛项目数量达812项,其中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计算、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企业占比达到20.8%,参赛项目吸引了英诺天使、中科创星等10余家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脑机接口、基因治疗、激光质子刀、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前沿大赛与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建立“30强直通总决赛”机制。
解读
前沿大赛打造创新企业“成长加速器”
记者从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获悉,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前沿大赛构建“金融活水+管家服务+平台支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创新企业“成长加速器”。
在金融服务方面,联合中关村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前沿通”“前沿贷”专属产品,授信超10亿元润泽60+企业。通过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社会投资机构协同,近3年,市级政府投资基金为16家大赛企业投资共计18.8亿元,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为74家企业投资共计24.04亿元,并带动社会资本融资300余亿元,其中7家企业获单笔融资超过1亿元。
第七届总决赛季军北京通嘉宏瑞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投资1.32亿元;第六届大赛企业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获得市级信息产业基金投资3亿元;第六届大赛企业北京尚宁科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市级医药健康基金、新材料基金投资共计0.6亿元。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第二届),连续7年业绩翻番,2024年完成单笔融资达10亿元。
大赛优胜企业中15家独角兽企业全部纳入北京市企业“服务包”平台,为企业配备服务管家,部市联动+市区联动为企业解决融资、市场、出海、人才、空间等方面需求,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据介绍,依托技术创新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技术对接、市场对接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等服务。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30家企业先后对接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体系。(记者 吴为)
记者获悉,本届大赛在赛程设置上增加了半决赛环节,领域赛由第七届的10个增加至14个。相比往届大赛,本届大赛境外项目数量实现新攀升,新兴产业未来赛道创新动能旺盛。同时,大赛也与全国知名赛事构建“直通车”,形成“赛事联动、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优质项目的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大赛累计为219家优质前沿技术企业提供8亿多元资金支持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方瑢介绍,为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竞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于2017年创设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旨在密切跟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按照“全球邀约、自由探索、公开路演”的方式,遴选拥有国际领先前沿技术的企业和团队,打造高水平前沿科技展示的交流平台,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建设。
据悉,大赛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组建了由刘忠范、李开复等10余位院士及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2017年启动以来,大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吸引了海内外15000多个前沿科技项目报名参加,700多个优秀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脱颖而出,累计为219家优质前沿技术企业提供8亿多元资金支持,并精准提供场景需求对接、投融资、空间落地、创业辅导等系列配套服务。
目前,已有19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61家企业成长为全球独角兽企业,79家企业成长为准独角兽。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前沿大赛已发展成为对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前沿科技竞技平台。
本届大赛境外项目占比超40%,覆盖74个国家和地区
方瑢介绍,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主题是“前沿·开放·创新·共享”,举办时间为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相比于第七届大赛,本届大赛在赛程设置上增加了半决赛环节,与北京市各区政府开展合作的数量由第七届的8个增加至11个,同时领域赛由第七届的10个增加至14个。
大赛“全球引智、硬核竞技、生态赋能”三位一体的创新磁场作用凸显,境内境外“4+4”赛区征集项目数量历史性突破3200项,其中境外项目数量达到1298个,覆盖美国、英国、瑞士等7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项目占比超40%。
人工智能领域参赛项目数量达812项,其中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计算、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企业占比达到20.8%,参赛项目吸引了英诺天使、中科创星等10余家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脑机接口、基因治疗、激光质子刀、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前沿大赛与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建立“30强直通总决赛”机制。
解读
前沿大赛打造创新企业“成长加速器”
记者从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获悉,作为中关村论坛的赛事板块,前沿大赛构建“金融活水+管家服务+平台支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创新企业“成长加速器”。
在金融服务方面,联合中关村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前沿通”“前沿贷”专属产品,授信超10亿元润泽60+企业。通过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社会投资机构协同,近3年,市级政府投资基金为16家大赛企业投资共计18.8亿元,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为74家企业投资共计24.04亿元,并带动社会资本融资300余亿元,其中7家企业获单笔融资超过1亿元。
第七届总决赛季军北京通嘉宏瑞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投资1.32亿元;第六届大赛企业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获得市级信息产业基金投资3亿元;第六届大赛企业北京尚宁科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市级医药健康基金、新材料基金投资共计0.6亿元。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第二届),连续7年业绩翻番,2024年完成单笔融资达10亿元。
大赛优胜企业中15家独角兽企业全部纳入北京市企业“服务包”平台,为企业配备服务管家,部市联动+市区联动为企业解决融资、市场、出海、人才、空间等方面需求,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据介绍,依托技术创新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技术对接、市场对接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等服务。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30家企业先后对接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体系。(记者 吴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