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完成人:李平,研究员,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主任,北京市免疫炎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安全用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务。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作为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李平教授1982年底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后,被分配到北京宣武中医医院。作为一名临床内科中医师,她看到慢性肾病患者无助地恳求,决心把自己的专业定格在攻克难治性肾病。产后两个月,她参加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师从我国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开始了为中西医结合肾病事业奋斗的生涯。

一、学习现代技术,挖掘祖国医学宝藏

时振声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他教导李平教授既要努力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又要掌握现代医学的诊疗知识,中西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时教授让李平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知识。研究生毕业后李平教授留在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时老身边工作,时老鼓励她考取世川医学奖学金,1992年去日本新泻大学研修深造。由于中医背景,不能在日本取得临床免许,于是李平教授在日本新泻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从事中药治疗实验性肾炎的研究。一年学习回国后,她注意总结时振声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结合在日本学习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承担了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实验研究”课题。

1996年她作为世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者,再次去日本新泻大学继续研究工作,并于1999年获得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为了报效祖国,她选择了回国,并被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引进。在临床工作中,她发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重复性差,作用机制讲不清楚,中医药研究水平还有待加强。于是,她到了条件较为艰苦的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2001年7月李平教授担任了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中西医结合—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当时室里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缺乏基本的药理研究设施。针对慢性肾脏病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李平教授带领助手去国内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学习,研究造模方法,利用节假日跟名老中医抄方学习,总结他们的临床经验,集中研究了2个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复方中药。2003年李平教授被国家劳动人事部等六大部委授予国家留学归国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旦出现临床显性蛋白尿,其疾病进展速度是普通肾脏病的十几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优势,但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临床疗效诸多方面缺乏系统研究,这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与突破。针对日益增长的糖尿病肾病患病人群和病死率,李平教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和发现新机制上。李平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团队研究成果,发现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核心病机为肾肝脾气机瘀滞,络脉闭阻。由此提出益气柔肝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的新治则。在此治则指导下,遣方用药,形成了以糖肾方为主的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她们与国内六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在ACEI/ARB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安慰剂为对照,给予糖肾方。经过24周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糖肾方使显性蛋白尿降低30%,使肾小球滤过率eGFR提高了10%。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此项目疗效突出、设计严谨,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起到示范作用。

为了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物质基础和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李平教授与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团队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他们利用罗教授课题组建立的定量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发现:随着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患者血液中嘌呤/嘧啶类代谢物质逐渐升高,磷脂类代谢物质逐渐下降,这和患者中医证候从阴虚血瘀到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是一致的,由此建立了“病-证”相关的判别模式,为糖尿病肾病西医分期和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了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此项研究获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李平教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18年来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论文5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10部,主编学术著作4部,获各类学术著作奖5项。2005年以来,李平教授多次被评为卫生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国家中央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国家首届杰出女中医师。2007-2008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王义明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江西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及安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70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专业,1970-1984年在工厂及医药教学单位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药科大学分析中心,讲师;1991年赴美国宾州大学(Penn. State Univ.)化学系实验室工作,1994年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和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罗国安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6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专业;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于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1990年赴美国宾州大学(Penn. State Univ.)化学系任客座教授,后任副研究员,1994年应聘回国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物研究所副所长。“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一届总体专家组成员,中药责任专家组成员。1995-1998 年,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2000年起应邀兼任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中医药事务部中药主任。2005年1月起担任华东理工大学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主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起担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南开大学药学院,任药学院执行院长。

罗国安教授和王义明教授夫妇二人长期从事药物分析及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自1994年从美国归国后积极倡导和推动中药现代化,致力于将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引入到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创立和发展了包括中药有效部分(组分中药)理论、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物质组学、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等中药分析和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完成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近40项。撰写研究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5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研发新药6项。研究成果于1999,2006,2014和2016年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奖近20项。2012年应Wiley出版社邀请在国际上出版首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专著《Systems Biolo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512页),并得到国际主流医学和生命科学专家的肯定和好评。罗国安教授曾获得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攸忽之间,已近古稀。人生感悟,无非是“选择”二字。

罗国安王义明夫妇四十几年来,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度过了一家四口,三人生病,只有一人独撑家屋之困境,也有在名声渐隆,但仍一起坚持拼搏,追求我们的中国梦之时。面对人生中各种选择,他们谨记:

1.选择前综合评估,仔细的分析,考虑不同选择各自的利弊。

2.选择时随心、随性、随势。即所做选择一定要合心意,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钱多权大名声好;所做选择要符合自己的性格,而不是委曲求全,扭曲本性;所做选择要随环境,符合时代潮流大势,既有和环境、形势互动,时势造英雄之际,又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厚积薄发,待境势转运之际,一鸣惊人,发挥抱负之时。

3.选择后一定要坚持,心要“平”。既然是经过充分考虑后所做决定,就不要患得患失,老是后悔当初不该如此等等。而是坚持下去,拼搏不止,等待转机或新的选择来临。面对各种状况,要做到心要“平”的境界。即给自己定的目标不是绩效目标(只看最终结果,用他人的肯定来评价自己),而是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目的是自我提升,而不仅仅是获得他人的肯定。

四十几年来他们做了各种选择,基本上是按此行事,风雨与共,同甘共苦,拼搏一生。

1978年初他们从山沟回到城市,又从事和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期间经历了考取研究生,去美国拼搏,并在面临祖国大学的招聘之时,毅然选择回国,荣辱与共,一起拼搏。

1994年到清华任教后,他们很快成了国内毛细管电泳最早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之一。他们最早提出了生命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是国内最早发展生物质谱、微流控芯片等前沿领域的倡导和引领者。有两篇论文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分别评为当年国际Top 1%的论文。2000年以后,又和国际同步开展了系统生物学,特别是代谢组学的领先研究。在面临究竟是以分析化学前沿研究领域还是以中药现代化研究为主攻方向时,虽然明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发表论文不易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要比分析化学前沿研究论文低的多,会影响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但是国家的需要,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使得他们做出了抉择,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主研领域,以发展分析化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坚持二十多年研究,乐在其中,至今不悔。

2011年他们首次著文阐述创建新医药学的理念、必要性和研究内容。2015年我们发出“中医药需要第二次思想解放”,二论、三论、四论创建新医药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创建新医药学是中国崛起的需要,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也是他们的中国梦。我辈学子理应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对弟子的期望。

二十多年来,先后完成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近40项。撰写研究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5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研发新药6项。研究成果于1999,2005,2006,2014和2016年先后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奖近20项。2012年应国际著名科技出版社Wiley出版社邀请,在国际上出版首部英文中医药现代研究专著《Systems Biolo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512页),并得到国际主流医学和生命科学专家的肯定和好评。罗国安教授曾获得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被聘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2009年经院士提名推荐和教育部评审第一双重推荐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戏称为准院士)。

二十年来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200多名,毕业后的学生中有中国航天出舱第一人的航天英雄,有共和国强力部门的副部级领导干部和人民军队的将军,有985、211及其他大学的院级领导十余人,正教授二十余人,也有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和高科技公司CSO等。2015年又有我们的学生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正可谓学生遍布全球,终得桃李满天下,余心足矣。

该项目研究工作始于1995年,李平教授总结导师时振声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和糖尿病肾病经验,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资助,开展了益气养阴清利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发现了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药效学机制和主要单体成分,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7月,李平教授任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带领她的研究团队药学研究和药理人员,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开展了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药研究,200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研发专项的资助,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复方新药柴黄益肾颗粒,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批件。2009年转让给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临床试验。2003年,李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和清华大学罗国安、王义明教授团队及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巩跃文教授合作,在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复方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研究,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李平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团队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团队,在国家973、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联合攻关等项目资助下,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防止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专著和国内首部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专著,2010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发现糖肾方使显性蛋白尿降低30%,使肾小球滤过率eGFR提高了10%。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起到示范作用。建立了糖尿病肾病“病-证”相关的判别模式和综合疗效评价体系,为糖尿病肾病西医分期和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了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此项研究获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此项工作201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平教授带领她的研究团队2008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2009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脏药理三级实验室;2010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2014年入选北京市免疫炎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述工作,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研究工作始于1995年,李平教授总结导师时振声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和糖尿病肾病经验,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资助,开展了益气养阴清利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发现了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药效学机制和主要单体成分,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7月,李平教授任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带领她的研究团队药学研究和药理人员,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开展了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药研究,200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研发专项的资助,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复方新药柴黄益肾颗粒,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批件。2009年转让给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临床试验。2003年,李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和清华大学罗国安、王义明教授团队及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巩跃文教授合作,在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资助下,开展了复方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研究,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李平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团队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团队,在国家973、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联合攻关等项目资助下,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防止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专著和国内首部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专著,2010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发现糖肾方使显性蛋白尿降低30%,使肾小球滤过率eGFR提高了10%。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起到示范作用。建立了糖尿病肾病“病-证”相关的判别模式和综合疗效评价体系,为糖尿病肾病西医分期和中医辩证分型提供了可量化的客观依据,此项研究获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此项工作201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平教授带领她的研究团队2008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2009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脏药理三级实验室;2010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2014年入选北京市免疫炎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述工作,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平,王义明,梁琼麟,刘建勋,罗国安,张特利,张浩军,赵婷婷,李靖,严美花

主要完成单位: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