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完成人: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现任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致力于我国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及防治新策略研究、实施和推广,深入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地调研H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及脑卒中防治工作。在行业建设良性推进的同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行业领袖的社会责任,整合专业知识和相关资源,主动转变专业视角,由“治病救人”跨上“防病救民”的新阶梯,积极投身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的防控事业,从国家层面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干预策略的探索、推广和深入落实,在普及、规范和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治疗新策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项目中主持选题及整体设计,(1)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系列研究从而阐明我国脑卒中高发重要原因,进一步拓展完善“H型高血压”概念;(2)指导荟萃分析,设计组织实施随机对照研究并据此提出脑卒中防治新策略;(3)牵头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研究,共同研发"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和MTHFR-C677C/T检测试剂盒并积极推广应用;(4)推动及指导“H型高血压”筛查及脑卒中一级预防工作,参与相关指南制定,并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专题演讲。
第二完成人:李建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防治工作及成果推广。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专业平台,在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等栏目、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社区宣教中,深入普及H型高血压的危害及如何防治等相关知识。在本项目中(1)参与负责药物基因组学等系列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发现中国脑卒中高发重要原因;(2)参与荟萃分析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临床指导工作,共同提出脑卒中防治新策略;(3)作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Ⅱ-IV期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研究——疗效比较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本项目成果研发到上市推广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完成人:徐希平,长期致力于我国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及脑卒中防治新策略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徐希平教授出生于安徽,曾经是一名当地的“赤脚医生”,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医学专业的公派出国人员到美国哈佛大学长期从事流行病学研究,之后回国创业。徐希平教授长期扎根农村,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并将结果转化诶应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药研发之路。在本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为:(1)共同设计完成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并提出“H型高血压”概念;(2)负责完成荟萃分析、指导组织实施随机对照研究,共同提出脑卒中防治新策略;(3)主持研发“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和MTHFR-C677C/T检测试剂盒,共同设计实施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
该研究团队最早创建于1995年,在霍勇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由早期的创新思维萌发下开展深入基层的人群队列研究、到实现重大突破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我国脑卒中预防的国家Ⅰ类新药和风险筛查诊断试剂盒的联合产品对,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经历了人员和单位构成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研究团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靠着团队的执着与担当,才能最终今天取得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其他合作单位中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合力完成,各个单位的具体成就如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单位在“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起到了领导、组织协调及后勤保障等作用,对本项目的各创新点均有突出贡献。在本项目第一完成人霍勇教授的指导下,与李建平教授、张岩教授等共同:(1)通过与其余各完成单位的密切合作,确定了项目选题,完成了课题设计。(2)组织实施了我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我国脑卒中的高发原因;在原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及相关专业协会的支持与组织下,积极主导开展健康宣教及专题讲座等公益性活动,开展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筛查及防治工作,开展对高危患者的治疗及系统随访。(3)合作研发了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牵头组织实施该药上市前注册临床试验,完成药品上市;合作研发了基因检测试剂盒,推进其在脑卒中危险分层中的广泛应用。(4)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实施荟萃分析及“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从而提出并证实适合国情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策略;借助开展实施的“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比较效果研究”推进研究成果在国内医院及社区的转化应用,从而为患者推荐更为合理精准的诊疗方案。
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
本单位是一家产学研一体化、从事创新药物以及生物标记物的科研、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单位,在“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项目中承担了主要知识产权从研究到产业、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工作。本项目在首席科学家徐希平教授的带领下和刘平教授等共同努力下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完成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和MTHFR-C677C/T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工作,积极配合完成“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上市前注册临床试验,从而实现该产品成功上市,并负责该产品的产业化。与其他主要完成单位共同开展该产品及配套诊断试剂盒的上市后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积极配合本项目在全国各地开展“H型高血压”患者的筛查、干预工作,使更多的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从中获益。
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
本单位始建于1995年,开展了近20年数十项国内外复杂疾病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在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病因学防治研究与药物开发方面尤有建树;研究所培育了一支有能力开展国内外大型合作研究、以流行病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骨干专业的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其中主要包括秦献辉教授、陈光亮教授和王滨燕教授等。在“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项目中,依托研究所历经20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主持完成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和MTHFR-C677C/T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前研究工作,是本项目主要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同时配合开展其相关理论、技术、方法、配套产品、行业指南和应用评价等的源头创新和转化创新,与其余完成单位共同开展药物上市前注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研究;在与安徽省安庆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期合作中建立研究基地,协助开展本项目中多个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从而为提出并证实适合国情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对探索脑卒中高发成因和防治策略提供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
安徽医科大学
本单位与本项目“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的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其余各完成单位拥有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在第六完成人唐根富教授的主持下针对慢性和复杂性疾病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工作,主要致力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通过与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长期合作,建立研究基地,开发创新平台、构建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的高质量社区居民前瞻性研究队列;培育了一支有能力开展国内外大型合作研究、以流行病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骨干专业的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摸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发展的队列管理体系;参与研发了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及其相关理论、技术、方法、专利、配套产品、行业指南等;特别在项目组开展的降压同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预防脑卒中的多项临床研究中,承担了现场队列的管理、资料收集、组织实施、随访以及终点事件的判定等工作,顺利保证了本项目的圆满完成。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单位是苏北鲁南地区规模最大、辐射人口最多、临床和科研能力最强的一所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本项目“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中,本单位在何明利教授的带领下,在多项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和完成中起到了骨干作用,这一工作得到了当地连云港市委和连云港市卫生计生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本单位多次组织专家分析评估本项目,派专人负责指导和参与,多次下乡镇调研,并颁发了落实、促进本项目实施的相关系列文件。最终在连云港地区建立了16000多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队列,并在5年的随访中定期派多名专家参加本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终点事件判定工作,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的多名专家参与到方案的制定和患者的判定中,极大推动了本项目在连云港地区顺利、高质量地实施和完成。
获奖项目: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
主要完成人:霍勇,李建平,徐希平,张岩,秦献辉,唐根富,何明利,陈光亮,刘平,王滨燕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