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199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爱尔兰做博士后两年,1998年晋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畜牧兽医学报》主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
“九五”开始主持科技部黄羽肉鸡育种课题,联合国内主要黄羽肉鸡育种和生产优势单位,针对肉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开展了遗传机理、常规选育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培育了多个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并在生产中取得较好的示范推广效果。组织起草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主持制定了我国《黄羽肉鸡鸡肉质量分级》和《鸡饲养标准》。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
赵桂苹,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家禽育种研究,近五年主持和参加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4项。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6篇,主编和副主编图书3本;共授权专利3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培育获得国家品种证书的肉鸡新品种4个,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工作中注重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长期工作在肉鸡养殖生产一线,以培育肉鸡新品种为目标,以选育技术为重点,研究成果经中国农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评价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2016年度,研究成果已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会议评审,为引领我国家禽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1、遗传机理研究方面,综合应用基因组学技术,开展肌内脂肪、腹脂等脂类在体内的定向沉积机理研究,筛选到多个肉质性状相关的主要基因;开展先天免疫系统与抗病力相关研究,鉴定的主要分子标记应用效果显著。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 文章46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BMC Genomics》《Journal of Proteomics》等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上,代表性文章他引次数达到93次,其中肌肉品质性状分子机制研究属世界领先水平。
2、选育技术方面,创建了优质、抗病肉鸡选育技术体系,建立了肌内脂肪含量和淋巴细胞比率的常规选育和分子标记结合的综合选择方法,“肉鸡育种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ZL200310100113.0; ZL200310100112.6; ZL201210133458.5),实现了不易度量性状的遗传选择,技术发明属于国内首创。
3、新品系创制方面,创制了矮小型、H/L比率等11个专门化品系,均完成了十个世代的遗传选择。其中构建的SRBC免疫抗体滴度双向选择系、肌内脂肪/腹脂平衡选择系等资源群体,已作为功能基因定位等研究的优秀素材。
4、品种培育方面,利用配套系育种技术,已培育节粮优质抗病的肉鸡新品种4个,均获得国家新品种证书,分别为京星黄鸡配套系100和102配套系(农09新品种证字第9号和第10号)、五星黄鸡配套系(农09新品种证字第46号),京星黄鸡103配套系(农09新品种证字第69号)。新品种在北方、长三角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已推广商品肉鸡达到在推广地区市场占有率占同类产品的3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5、制定了与育种生产配套的国家和行业标准4项,《黄羽肉鸡产品质量分级》(GB/T 19676-2005)等标准推动了黄羽肉鸡标准化生产。
参加工作23年来,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为承上启下的科研骨干,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
耿照玉,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家禽遗传育种与生产、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分子遗传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国家科技转化资金项目等10余项;主持安徽省“十五”、“十一五”重大项目2项;获得省部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选育出4个国家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7个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2部。
安徽省是我国肉鸡生产大省,但种源长期依赖从外省引进,存在花费大、种鸡质量难以控制、疫病传播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耿照玉教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带领团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未来10-20年市场对肉鸡可能的需求类型,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开始了“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培育之路。
耿照玉教授深刻认识到,地方院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想到做好新品种培育,必须依托国家更多的知识和力量。耿照玉教授经多次洽谈与联络,以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中间桥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组建了国家-地方研究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于安徽企业,并成为新品种培育的中坚力量。
耿照玉教授在指导学生和带领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直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生产”,利用一切资源安排学生和青年教师与企业对接,学习企业的创新精神,发现企业的技术需求。耿照玉教授指导的学生已分布全国各地,有知名企业家、国家队科研工作者等20余名。
“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也不能留在笔记本里!”耿照玉教授常跟团队成员这样说,他也把这句话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每个品系的选育,都汇聚了他长年累月对数据的分析、对每只鸡外貌观察的智慧。他与工人同吃同住,与技术工人一起探讨研究进展,指导生产工人饲养过程,没有省城大学教授的一点架子,被合作企业员工亲切称为“农民专家”。“十年磨一剑。”耿照玉教授率领团队与合作企业密切配合,努力工作,成功培育出国审“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
为了推广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耿照玉教授那几年,经常下企业、跑养殖户,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推介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为了消除部门养殖企业和主管部门的疑虑,耿照玉教授不仅拿出大量的数据、现成的产品,还立下军令状,做出承诺。同时他经常到五星黄鸡应用单位,为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切实把成果推广出去,并保证企业和养殖户获得效益,带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经过近5年的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间接效益约2.8亿元,五星黄鸡新品种(配套系)在安徽宣城、芜湖、安庆、合肥,以及湖北、江西、广西、河北等地广受欢迎,生产者反馈表明,五星黄鸡生产性能良好,经济效益优于市场知名黄鸡品种。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耿照玉教授用实际行动扶植产业发展、培育行业人才,诠释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工作者秉承的大别山道路精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黄羽肉鸡育种团队创建于“六五”期间,是全国黄羽肉鸡育种协作的牵头单位,“八五”结束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九五”开始,对节粮、肉品质、抗病等性状进行了遗传机理、常规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出了京星系列配套系,并在生产中取得较好的示范和推广效果。团队有较好的人才梯队和结构,团队负责人是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组长。
获奖项目: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文杰,赵桂苹,耿照玉,陈继兰,郑麦青,李东,姜润深,黄启忠,刘冉冉,胡祖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