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胜,48岁,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主题组专家,IEEE高级会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82-WG3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建设、维护工作组成员。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调度运行技术的研究工作,始终坚持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和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多次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5年来,主持完成可再生能源相关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1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及完成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和第2)、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中德、中丹等多个国际合作课题。编制国际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和翻译论著5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刘纯,48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科研和生产的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强。面向新能源安全运行与有效消纳的重大需求,首创了物理与统计相结合风电功率预测方法、基于净空模型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考虑预测误差的新能源优化调度方法、风电场无功电压优化控制方法等,并带领团队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近5年来,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9项(主持3项),作为前3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国家级2项),作为第1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作为前3完成人编制国家/行业标准11项,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5篇)。

薛峰,45岁,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安全稳定控制技术。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七),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六),199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七)。他十年如一日,为电力事业科技进步和集团经济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尤其是他担任电网稳控公司副总经理以来,在集团科技工作上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理念,从产业发展到企业管理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该项目的研究团队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研究团队融合而成,团队人员上百人。其中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全程参与本项目研究,该团队现有固定人员95人,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占比达98%。

近5年来,团队先后承担140多项国家、省部级、国家电网公司等科研项目,重要项目包括“远距离大规模风电的故障穿越及电力系统故障保护”、“基于液流电池储能的多体系系统耦合及综合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等国家973计划课题5项,“大型光伏电站并网关键技术研究”、“多类型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及示范”等国家863计划课题12项,“联合发电系统功率预测技术开发与应用”、“含大型光伏电站的多种能源发电联合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项、“改善大型风电场电压稳定性的无功电压闭环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多类型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风光发电平滑控制策略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风电机组电网适应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能源局课题6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电网公司项目100多项。

近5年来,团队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3项,主持制定了国家技术标准16项、行业技术标准1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7项,出版专著19部。

 

获奖项目:新能源发电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伟胜,刘纯,薛峰,黄越辉,丁明,冯双磊,董存,盛小军,潘磊,陶磊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