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教授。1991年在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奶牛协会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畜禽主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数量遗传学机制、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群体遗传参数估计和个体遗传评估,信息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等。已在《Genetics》、《Animal Genetics》、《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科学通报》、《遗传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骨干教师,2005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杰出教师,并获宝刚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等。

张沅,教授。1984年在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沅教授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奶牛群遗传改良工作的带头人,在奶牛育种和家畜遗传育种技术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项、“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育种委员会主任,中国奶牛DHI工作委员会主席,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牛马驼委员会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

多年来主持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建立现代奶牛育种体系,共实施41批千余头公牛后裔测定,为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八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建立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解决了短时间成批培育优秀种牛的关键技术,这项成果提升了我国奶牛育种技术水平。“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作为国家奶业科技专项的总体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项的设计和实施,构建了我国奶业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化生产模式。

发表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10余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等。

孙东晓,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1999年7月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毕业留校工作至今。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奶牛育种,包括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构建及应用、奶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奶牛遗传缺陷检测和亲子鉴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合作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副秘书长、养牛学分会和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理事,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学生奶计划专家组成员。主持“863”、“国家科技支撑”、“北京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专项”等科研项目16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奶业专项)、“973”项目、“948”项目等多个项目。

已发表论文共计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5.049;主编《奶牛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4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4完成人)。

 

张勤、张沅、孙东晓、张胜利和丁向东等主要完成人所在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奶牛遗传育种研究,科研实力雄厚,为我国奶牛育种领域的优势团队,与我国奶牛育种龙头企业北京奶牛中心、上海奶牛中心长期合作。历时19年研究,针对我国奶牛育种的落后状况和我国奶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的迫切需求,对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在奶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基因组参考群体构建、基因组育种值预测方法、奶牛主要遗传缺陷基因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2012年被农业部指定为我国荷斯坦牛青年公牛遗传评估的方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奶牛育种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了我国自主培育种公牛的能力,大大加快了我国奶牛群体的遗传改良速度,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多方客观评价,该成果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

张勤、张沅、孙东晓、张胜利和丁向东等主要完成人所在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创建于1995年,最早由张沅教授、张勤教授及研究生组成,张胜利教授、孙东晓教授、丁向东副教授、刘剑锋副教授和姜力副教授等先后加入。团队科研实力雄厚,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全部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在张沅教授和张勤教授带领下,团队在奶牛育种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与北京奶牛中心和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原上海光明奶牛育种中心)在奶牛育种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有着近二十年的广泛合作,共同承担了本项目各来源课题。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原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和全国畜牧总站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项目主要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5个单位合作完成的相关成果共同申报并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勤,张沅,孙东晓,张胜利,丁向东,刘林,李锡智,刘剑锋,刘海良,姜力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奶牛中心,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全国畜牧总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