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芳,研究员。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待遇丰厚且博士后有很多机会能够能为正式员工。我在2010年拒绝了老板的挽留回国到计量院工作。因为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怀念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加入喷泉钟课题组成为中坚力量后,不仅从理论上研究影响喷泉钟不确定度的各项因素,优化指标,同时认真发现总结各种实验条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提高信噪比和可靠性。在工作中,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有时工作到深夜。我非常庆幸能够有机会,从事的工作不仅自己感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对国家、对社会又有重大的意义。
李天初,院士。时间频率系统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很幸运,由于国家经济、科研和国防快速发展;更由于我国自主建设北斗定位-授时系统,对高准确时间频率计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使得我们的工作成果有需求有应用。
科研方向的选择,生死攸关。在适宜的时机,选择适合的科研课题,判明合理的实施方案,不仅凭理性的思考,还靠感性的直觉。在科研上,发现发明重要,但判断能力其实更具实际作用。我信奉简单产生美丽。特别对计量装置,巧妙的原理、清晰的构思和相对简洁实用的设计是实现高准确度的基础。有的人是自己选方向;有的人运气好,别人给了他好的方向。今天不承认当年判断重要性的人,往往正是当年没有选择今天好方向的同一个人。
我心里很清清楚,在我研究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多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我的前边有一批前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身后有一个集体做出了优秀的成果。承认他们的贡献和帮助,不仅不会贬低淹没我,反而证明我是被命运选择成为他们的代表。我从来不自称我参与的研究集体为“XXX团队”,因为这个集体不是我的,它是我们的。
张爱敏,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0年入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一直从事时间频率计量研究工作。90年代,国内经商潮出国潮风起云涌,张爱敏一直坚守在时间频率计量岗位,在时间频率前辈的带领和感召下,默默耕耘,潜心积累。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学习工作,1999年被任命为守时实验室室主任,承担起建设保持国家时间频率基准原子时标UTC(NIM)的重任。在前辈的工作基础上,与守时实验室的全体同事一起,兢兢业业,不断完善改进守时方法、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方法和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方法,使我国的时间频率基准-原子时标UTC(NIM)的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今天成绩的取得,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只有长期不懈的一份坚持,这份坚持源于对时间频率事业的尊重,源于恪尽职守的责任感。
时间频率基准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包括秒长国家计量基准,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和时频传递、比对方法及应用研究。该团队目前15人,包括工程院院士一名,研究员4名(含院士)。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其中2人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得到博士学位,多人在国外长期交流学习。该团队长期从事基准钟(秒长基准)研究。我国第一台磁选态铯原子束钟就是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诞生的,1986年不确定度达到3E-13,进入当时世界先进行列。进入21世纪,该团队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了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NIM4,并于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1等奖。2014年,该团队研制的第二代NIM5铯喷泉钟频率不确定度达到1.5E-15,通过国际评审授权与其它7国一起驾驭国际原子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团队开始原子时标的建设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原子时的控制算法、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与比对技术、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技术等。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使我国的原子时标基准技术指标有了很大提升,与协调世界时的差保持在5 ns之内。国际时间公报显示,该团队保持的时标UTC(NIM)已经成为国际上稳定度和时差最好的时标之一。秒长和原子时标基准是国家时间频率体系的核心,对上要实现国际溯源,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对下要进行量值传递,保证中国时间频率量值的准确统一。准确的时间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是现代导航定位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保证金融公平交易,交通、通讯、电网高效运行前提条件。该团队利用伺服锁定的光纤链路,将秒长和时标基准数据提供给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和其它高端用户。完成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规程及规范2部;新增国际互认测量能力23项。
获奖项目: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房芳,李天初,张爱敏,陈伟亮,高源,刘年丰,林平卫,梁坤,刘昆,王伟波,林弋戈,所睿,李明寿,宁大愚,高小珣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