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从会上获悉,2017年,共有195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有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成果达168项,占比86.1%。
回顾:2017年工作完成率超96%
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同志在报告提到,2017年部署启动的215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经第三方机构跟踪评价,完成率超过96%,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悉,2017年,北京地区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78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36.1%。“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全市超过30%,同比增长8.3%。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居16区之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2%。同时,2017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1.5%。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2.4%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2017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居全国首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4.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4485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全国占比33.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保持11%的增速。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预计超过2.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超过50万家。独角兽企业达67家,在全球仅次于硅谷。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省区市首位。英国《自然》杂志刊登“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
规划: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
许强在报告中称,2018年将积极承接重大科技任务,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加快建设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和重大任务在京培育布局。
同时,今年将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上半年将精心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以规划为统领,促进“三城一区”进入加速发展期,为确保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报告中还提出,将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同时,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全面完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完善“一站一台”服务机制,推动三地建立相互衔接的创新券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在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试点建设联合实验室,促进三地协同创新。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引导中关村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到园区落地。聚焦“4+N”功能承接平台,更加注重区域优化布局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形成联动发展的园区链。
青年人才成科技创新主力
2017年,共有195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122项。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脱颖而出,推动北京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服务国家战略站上新高度,“三城一区”崛起新高地,高精尖产业汇聚新动能,科技英才凝聚新力量。这些成果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据了解,2017年共奖励1514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2.2岁,其中40岁以下获奖人数为730人,占比48.2%,接近半数。在195项获奖成果中,有80后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成果达168项,占比86.1%。在北京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中,青年科技人才逐渐成长并开始承担重任,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转载链接地址:http://www.fawan.com/2018/02/05/927300t185.html?kuai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