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奖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提名者 |
获奖等级 |
1 |
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 |
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戴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翁红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余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志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一等奖 |
2 |
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 |
刘毅(北京大学) |
田刚 |
二等奖 |
3 |
“四夸克物质”Zc(3900)的发现 |
苑长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朱科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刘智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卫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平荣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二等奖 |
4 |
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发现与发展 |
席振峰(北京大学) 张文雄(北京大学) 魏俊年(北京大学) 张韶光(北京大学) 宋秋玲(北京大学) |
麻生明 冯小明 岳建民 |
二等奖 |
5 |
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 |
王训(清华大学) 胡适(清华大学) 刘俊利(清华大学) 徐翔星(清华大学) 李灏一(清华大学) |
李亚栋 任咏华 俞书宏 |
二等奖 |
6 |
碳化钼催化剂上水的低温活化和制氢过程 |
马丁(北京大学) 林丽利(北京大学) 石川(大连理工大学) 周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晓(大连理工大学) |
教育部 |
二等奖 |
7 |
减小高影响海气事件预报不确定性的非线性新理论和新技术 |
穆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段晚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陈大可 谈哲敏 戴永久 |
二等奖 |
8 |
大陆碰撞俯冲与青藏高原深部圈层相互作用 |
丁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赵俊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蔡福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白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厚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吴福元 倪四道 何满潮 吕厚远
|
二等奖 |
9 |
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 |
张强(清华大学) 贺克斌(清华大学) 刘俊(北京大学) 郑博(清华大学) 朱彤(北京大学) |
教育部 |
二等奖 |
10 |
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
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刘健华(华南农业大学) 汪洋(中国农业大学) 张嵘(浙江大学) 沈张奇(中国农业大学) |
金梅林 张涌 谯仕彦 |
二等奖 |
11 |
细胞命运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
朱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李颖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徐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张珠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袁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北京市 |
二等奖 |
12 |
真核生物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隋森芳(清华大学) 王文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韩广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秦晓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二等奖 |
13 |
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 |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汤富酬(北京大学) 闫丽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严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北京市 |
二等奖 |
14 |
跨媒体大数据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与方法 |
朱文武(清华大学) 崔鹏(清华大学) 王啸(清华大学) 王鑫(清华大学) 张子威(清华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二等奖 |
15 |
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信道特征及传输理论 |
艾渤(北京交通大学) SHUGUANGCUI(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钟章队(北京交通大学) 何睿斯(北京交通大学) 章嘉懿(北京交通大学) |
中国电子学会 |
二等奖 |
16 |
铁性材料序参量的调控及器件设计 |
林元华(清华大学) 南策文(清华大学) 潘豪(清华大学) 马吉(清华大学) 胡嘉冕(清华大学) |
张跃 段文晖 陈仙辉 |
二等奖 |
17 |
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 |
吕昭平(北京科技大学) 刘雄军(北京科技大学) 张勇(北京科技大学) 吴渊(北京科技大学) 蒋虽合(北京科技大学) |
张统一 毛新平 曾滨 |
二等奖 |
18 |
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 |
姚仰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德安(上海大学) 周安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路德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侯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张建民 庄惟敏 陶智 |
二等奖 |
技术发明奖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提名者 |
获奖等级 |
1 |
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 |
鞠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葛世荣 |
一等奖 |
2 |
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
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发明协会 |
一等奖 |
3 |
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 |
路新春(清华大学)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一等奖 |
4 |
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创建及规模化应用 |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学会 |
二等奖 |
5 |
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及产品体系创建与国内外推广应用 |
潘湘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韩雅玲 |
二等奖 |
6 |
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 |
刘会娟(清华大学) |
俞汉青 |
二等奖 |
7 |
高性能高温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 |
蒋成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魏炳波 |
二等奖 |
8 |
视觉空间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
季向阳(清华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二等奖 |
9 |
大深度高分辨穿透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 |
方广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北京市 |
二等奖 |
10 |
集成光场 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琼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教育部 |
二等奖 |
11 |
复杂多场景大容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何元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网络信息研究所)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二等奖 |
12 |
无栅格动态调制灵活速率光传送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
忻向军(北京邮电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二等奖 |
13 |
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和分离新过程及产业化应用 |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二等奖 |
14 |
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 |
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二等奖 |
15 |
高压大容量直流开断半导体器件、关键技术与系列化直流断路器 |
曾嵘(清华大学) |
刘吉臻 |
二等奖 |
16 |
柔性直流换流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汤广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二等奖 |
科学技术进步奖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提名者 |
获奖等级 |
1 |
复兴号高速列车 |
叶阳升 王 军 何华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
特等奖 |
2 |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
曲久辉 杨 敏 邵益生 刘锁祥 张金松 张 东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一等奖 |
3 |
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 |
吴建平 李 星 李崇荣 刘 莹 徐 恪 任 罡 |
清华大学 |
中国电子学会 |
一等奖 |
4 |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王志勤 王晓云 TONGWEN 张 新 傅 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一等奖 |
5 |
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 |
王军辉 童再康 麻文俊 翟文继 赵 鲲 马建伟 李吉跃 张俊红 梁宏伟 杨桂娟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国家林草局 |
二等奖 |
6 |
肉鸭高效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 |
侯水生 郭占宝 张云生 侯卓成 周正奎 胡 健 谢 明 唐 静 李 旭 刘振林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 |
农业农村部 |
二等奖 |
7 |
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 |
王雪纯 许文广 陈 征 |
北京市 |
二等奖 |
|
8 |
《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 |
谭先杰 向 阳 王海峰 |
国家卫生健康委 |
二等奖 |
|
9 |
新一代运载火箭高效能氢氧发动机焊接制造技术 |
高凤林 |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二等奖 |
10 |
锂电前驱体反应结晶新装备开发及高端正极材料智能制造 |
杨 超 谢明辉 郭孝东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二等奖 |
11 |
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 |
朱 荣 曾 立 董 凯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二等奖 |
12 |
慧眼空间天文卫星宽能段X射线探测技术及应用 |
李惕碚 潘 腾 卢方军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二等奖 |
13 |
多源异构数据湖的聚存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国仁 袁 野 赵 阳 |
北京理工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二等奖 |
14 |
高层建筑风振分析理论与降载减振技术及其应用 |
杨庆山 YukioTamura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国务院国资委 |
二等奖 |
15 |
复杂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状态演化及科学维护技术 |
高 亮 蔡小培 李秋义 |
北京交通大学 |
教育部 |
二等奖 |
16 |
力学量动态计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 |
张 力 杨 军 王洪博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顾诵芬 |
二等奖 |
17 |
复杂装备数字孪生运维管控共性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
陶 飞 徐 慧 邹孝付 欧阳劲松 郭楠 李浩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
二等奖 |
18 |
全过程优化的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与应用 |
曹宏斌 孙 峙 陈雪华 欧阳楚英 楼永通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二等奖 |
19 |
突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
王健伟 金 奇 任丽丽 |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
侯云德 |
二等奖 |
20 |
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 |
郭兰萍 黄璐琦 高文远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国家中医药局 |
二等奖 |
21 |
中医体质辨识体系建立及应用 |
王 济 王 琦 杨志敏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家中医药局 |
二等奖 |
22 |
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 |
廖建新 王敬宇 戚 琦 |
北京邮电大学 |
樊邦奎 |
二等奖 |
23 |
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 |
杨仁树 杨立云 龚 敏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二等奖 |
24 |
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 |
战 凯 张元生 侯成录 |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
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