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以灵镜中人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的音容笑貌出现在全球观众的面前时,这个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原的数字世界中的钱学森形象,令在场所有人动容。

5月30日,2023中关村论坛闭幕。过去6天,这座全球科创“会客厅”开门迎客,人们借助科技力量连接古今与中外,在思想激荡中共谋人类发展与未来。

前沿成果迎“高光”时刻

中关村展示中心,成果发布会的舞台上,炙热的聚光灯与频频亮起的闪光灯聚焦在同一群人身上。“夸父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负责人李京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及其背后的科研人员成为舞台上的绝对主角。

连日来,前沿科技成果迎来“高光”时刻。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超低功耗处理器芯片、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量子科学、区块链、高端制造、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近千项最新成果在论坛期间展示亮相。

创新成果频结硕果,与深植创新之“根”的努力紧密相连。在论坛期间成为吸睛“顶流”的众多硬核科技中,来自北京的成果成为一股关键力量。

“希望智源大模型成果让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走进千行百业、万户千家。”黄铁军介绍,此次论坛期间,智源研究院发布的通用分割模型SegGPT,将让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那样的通用视觉能力。2018年,聚焦人工智能、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新型研发机构智源研究院成立。2020年10月,智源组建了大模型研发团队,经过五个月研发推出悟道大模型,成为我国最早系统化布局大模型技术的机构。

“苹果不会掉到离树太远的地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有可能落在支持它的地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

在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凭借新的运行机制、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等全新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更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更精准的资源支撑。一棵棵孕育前沿创新成果的“苹果树”在这里深植并逐渐长大。

“去年中国提交了7万份国际专利申请,是十年前的四倍。今天,近八成的世界知识产权申请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说,中国的创新成就与科技进步令世人瞩目。

科创力量齐聚机遇之城

“中关村论坛就像一个信号放大器,让我们的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连续参加大会的感受,国科中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创新感慨道。

最近几天,诺诚健华也带着两款在研创新药首次亮相2023中关村论坛。这已经是公司连续三年参加中关村论坛。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创新的新芽刚刚开始萌发,市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患者对创新药渴望已久。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和崔霁松博士在京创业建立诺诚健华。为什么选择北京作为公司的发源地?“因为北京具备了创业者需要的四大要素:人才、资本、产业、政策。”诺诚健华公共事务高级总监郑慧铭说。

通过中关村论坛这个大舞台,北京为全球科创力量创造了众多跨界融合、碰撞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的“机遇之城”。据不完全统计,论坛期间,累计签约129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超过810亿元;发布招商引资项目152个,预计投资总额1430多亿元。

唱响国际合作“和音”

“几年前,‘共享未来’的理念还难以产生共鸣,如今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视频演讲中如是说。

加强科技交流合作,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主题。本届论坛,国际科创力量集中亮相,5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包括16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英国等5个国家工程院院长及非洲科学院院长等外籍院士;平行论坛560名演讲嘉宾中,外籍嘉宾占比超四成。论坛期间,超过200余家外国组织和机构参与论坛各方面活动,165家外资企业参加展览,49家外资研发中心授牌,5个国际科技组织宣布落地,国际机构与企业参与度进一步提升,论坛已成为链接全球智慧的科创“会客厅”。

“中关村论坛不仅彰显出中国对促进全球开放创新与交流合作的坚定承诺,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所孕育的巨大潜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海滨感慨,中国这片创新的沃土为前沿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创新场”。(记者 孙奇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