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上百位顶尖专家、上千名演讲嘉宾围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共话开放创新,共谋发展机遇,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从电子一条街到科技创新中心,从中国到世界,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发展成了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缩影,也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超大城市“华丽转身”
一座超大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次明确提出。十年间,一项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见证了北京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向全球科创关键枢纽的跃升。
“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具体指的是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三城一区”所在区(海淀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顺义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8万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成,比2013年提高3.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合计占“三城一区”所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3年的超三成提升至2023年的五成以上。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承载地,北京在科技创新上的快速奔跑,具有多重维度上的重要引领价值和意义。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标志着我国以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着力点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1月25日,北京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正在探索一条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的创新路径。
聚焦“高精尖”
实际上,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二是要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及全球创新发展。
扩大增量,突出优势。在科技高地建设上,2023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共411人次,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蝉联《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榜单第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居全球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国第一。在高精尖产业布局上,北京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了商业航天、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盘活存量,差异共存。从北京“三城一区”发展特点和布局来看,中关村科学城主打“聚焦”,即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怀柔科学城主打“突破”,即聚集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吸引聚集全球高端科学家;未来科学城主打“搞活”,即打开院墙搞科研,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创新平台,持续引进人才,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打“承接”,即发展高端制造业,承接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融合,集聚共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从要素协同、主体协同、产业协同、制度协同等多维度考虑,它不仅要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要推进京津冀协同等方面的建设。目前,“三城一区”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着力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三地产业园区共建新模式。
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为例,其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贝塔科技等5个高精尖项目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端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80多家企业赴雄安新区实地对接,推动航天宏图、东华软件、利亚德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设立分公司。
让创新资源有高度流动性、创新活动有空间集聚性,创新范式有演变迭代性,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多层次科技创新中心布局
如今,各个科技强国都在积极推进科技中心建设。美国拥有大批国际顶尖科技创新中心,英国推出北部“科学城”创新计划。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各区域之间差距较大,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相关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中心按照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三类,分别是面向全球、面向全国和面向区域。在布局建设中心时,有依托单个城市建设的,如北京、上海、武汉;也有多个依托多个城市建设的,如粤港澳和成渝等。
2023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门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确立了“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的发展目标。
对于北京来说,距离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如何应对科技创新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日前召开的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议指出,首要任务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以其为龙头和支柱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开展协同攻关。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现状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各地亟须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贯穿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核爆点”,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记者 杜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