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一场为期五天的科技盛宴在四海宾朋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建设美好世界的和声已奏响,开放合作之门向更多伙伴敞开。

历经多年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2024中关村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进一步彰显我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同其他国家共享创新发展成果,共建美好世界的信心和诚意。

今年的论坛吸引超过200余家外国组织和机构共襄盛举,450余位外宾现场参加开幕式及全体会议,创历年新高。“最强大脑”纵论全球科创大势,各抒己见,凝聚共识。诺奖大师畅谈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启迪思路,眺望未来。国际的广泛参与,让中关村论坛这张科技创新与交流合作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创新成果尽显中国“科技范”

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站在服务台C位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不仅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较为自然,还能流利地回答大家对论坛举办位置、时间等的询问。各国嘉宾纷纷与这个“智能前台”互动、合影留念。

在2024中关村论坛上,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比比皆是。全球首例会“跑”的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国内首个全自研视频大模型Vidu、拓展“心有灵犀”边界的“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科技范、未来感十足。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安东尼·比斯利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3年。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由衷地感慨,“中国科技发展太快了。”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制造成本降低,应用范围扩大,为全球减排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我家装的太阳能电池就来自中国。”比斯利说。

“中国的科技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德国拜耳集团副总裁、全球产品开发与流程优化负责人阿斯特丽德·舍勒尔表示,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研发速度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先进,有助于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推进临床开发。“我们与中国的大学等机构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已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今年还将在上海启动拜耳共创平台(Co.Lab)。”

“投资”机遇向全球发出邀约

231个招商项目公开发布,涉及123个园区合作、64个楼宇合作、32个土地融资、12个企业融资,招商总额902.21亿元……2024中关村论坛期间,2024年“投资北京”大会向全球发出邀约。

“投资北京、赢得未来”,鲜明的主题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投资贸易机构、国际商协会高层代表,世界500强、产业龙头企业、央企国企、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投资机构高层代表前来参会。

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瑞表示,通过企业分享、政策和区域推介、咨询洽谈等形式,大会向企业家们集中展示北京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在京落地,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橄榄枝抛出后,签约项目不断增加。据统计,中关村论坛期间,共促成309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到637.17亿元。此外,论坛期间还发布研究报告、标准规范、榜单倡议等近100项,支持外地企业在京发展,落地生根。

“全球买、全球卖”在中关村集中“开市”

除了投资洽谈,“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也在中关村集中“开市”。

在2024年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现场,中英、中意、中德、中芬、中日、中韩等多场重点国别技术交易专场对接会陆续上演。18家国际组织纷纷参与交易,其中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工程研究所、巴登符腾堡州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贝尔加莫大学、意中基金会等机构是首次参与。

德国史太白基金会荣誉主席约翰·吕恩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巨大市场。”史太白是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科创服务机构之一。“北京有着成熟良好的创新生态,已成为国际重要的创新城市。”史太白基金会将依托自身创新网络资源,在北京建立中国总部和国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数字医疗、绿色能源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国际技术转移。

大会上,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资本、市场三类要素,技术交易、投融资、战略合作三类11个项目集中签约。北京理工大学“卫星导航信号接收自适应天线阵技术和GNSS卫星导航接收机技术”等项目分别与科创企业签约,加速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自2020年设立以来,发挥“磁场”作用,释放“辐射”效应,向市场推介2.3万个创新项目,推动北京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记者 何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