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未来产业 共谋发展新篇 34项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签约

协同背景下,京津冀拧成一股绳发力创新协作。昨天,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这是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论坛发布了一批近年来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围绕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等多个类别合作签约34项重点项目,助力三地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六大产业链携手合作

“过去我们在长三角地区生产,现在计划把生产基地建到石家庄。”从北京成长起来的北京铭研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十几种肿瘤药,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该公司CEO何小炳考虑建设生产基地的时候,有50多个地方政府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最后他还是决定落在石家庄。

在他看来,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石家庄离北京更近,乘坐高铁一小时左右就到了;当地在制药领域基础好、技术雄厚,更有一定的生产研发人才。这恰恰能与北京总部和临床研发的定位协同配合。

在本届论坛上,铭研医药的肿瘤药生产项目正式落地石家庄生物医药园,该项目占地约40亩,今年6月有望开建,预计明年投产。未来投产后,这里的产值将达到60亿元。

同样在本届论坛签约的大陆智源科技公司是本市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按照计划,该公司将在保定设立子公司,从事创新研发业务,未来也有望增加生产功能。“我们看中的是保定的制造基础,未来在机器人生产上有优势,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公司副总经理周于翔说。

记者获悉,本届论坛共签约34个项目。除了像铭研医药、大陆智源科技这样的科技合作园区暨创新企业入驻类项目外,还有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类项目、京津冀产学研合作与服务类项目。签约项目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与网络安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协同创新突破前沿技术难题

一枚小小的压力芯片,在医疗设备连接的导丝导管上能精确检测压力变化,为医生提供参考。这款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北京智芯传感科技公司研发的侵入式压力传感器芯片,是已知全球商用最小尺寸的压力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微创医疗领域实现国内领先。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此次论坛发布的创新中心示范成果,折射出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加速度”:基于机器声纹的工业装备智慧大脑,实现装备故障超早期诊断和预测运维;新型控糖降脂的阿洛酮糖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应用与示范,高效率发酵生产阿洛酮糖;大功率真空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突破低功耗混合磁悬浮轴承及控制等技术,具有瞬时大功率、超长使用寿命、超高转换效率等突出特点;国产100G高速以太网卡实现国产高速网卡领域重大突破……

协同创新仍面临多项挑战。“协调的区域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创新要素区域流动不顺畅,创新链和产业链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在主旨报告中建议,京津冀应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迁移资质资格互认清单,逐步解决创新券异地领用兑付难题,明确跨区域成果转化涉及的税收、产值利益分享机制。

首份区域创新地图启动上线

此次论坛还启动上线了首份区域创新地图“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集中呈现了京津冀范围内五大类创新资源,包括61个成果转化平台、86个创业孵化平台、66个产业创新平台、54个科技服务平台、70个产业空间载体,总计337个。

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京津冀算力基础设施正在一体化布局建设。其中,河北多年来大力推进算力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拥有算力规模、应用场景发展优势,恰好与北京大模型、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形成互补。为此,河北省在论坛上也专门推出先进算力创新应用场景,聚焦钢铁、医药、汽车、能源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需求的58项“算力+”场景,围绕算力项目建设技术需求的6项算力建设场景,依托算力基础及运维经验提供算力服务的8项算力共享场景,邀请企业参与京津冀算力建设。

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场景也登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舞台。目前,雄安新区正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此次发布的多个场景提前展露出这里的数字魅力:围绕IPv6+智慧园区、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推动IPv6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在雄安新区试点试验;布设覆盖城市范围的多种类型鸿蒙终端,推动实现城市动态精准感知、终端互联互通、数据持续运营。(记者 曹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