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确提出要把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十年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加速增长,从2014年的402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761亿元,实现翻番。多项产业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202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24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多。十年间上市企业数量新增67家次(总90家次),是之前上市企业总和的3倍。

从“梦想实验室”到“创新工厂”

2002年,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神州细胞”)创始人谢良志放弃国外医药公司丰厚的待遇,选择北京经开区作为创业地点。他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带领团队建立了一系列品种研发和生产的全链条技术平台,摆脱了对外来技术的依赖。

2021年,神州细胞研发的重组凝血八因子新药——安佳因?终于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国产重组八因子药物。

从只有1个人到如今的2000多人,从孵化器里的几间小实验室成长为上市企业,神州细胞在北京经开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北京经开区也从谢良志初见时的地广人稀,发展为一座新药智造的产业新城。

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围绕自主研发、国际原创和国产化替代产品在生命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技术产品。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北京市首张CAR-T细胞治疗产品《药品生产许可证》,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北京米赫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工角膜等产品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基地还超前布局细胞基因治疗、核酸药物、mRNA疫苗、新型抗体等国际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和研究热门领域,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科技项目。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经过多年培育,已进入创新成果爆发期,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重大发现、高精度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等一批中国原创新药走向世界,博雅辑因基因编辑药物、数坤科技心血管AI诊断软件等一批全球全国首创产品陆续推出……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十年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已形成“一南一北”产业聚集效应,“中国药谷”与“生命谷”如双子星般遥相呼应。作为“生命谷”的核心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拥有一条串起科研机构、创业新秀、上市企业、临床医院、专业平台的完整产业链。

昌平实验室成立于2020年,以前沿技术突破为目标,专注于基础和转化生物医学研究,既注重“0到1”的原始创新,实现了原理和技术突破,又进一步发掘具有“1到10”创新突破潜力的平台型技术,实现技术的加速转化。通过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创新项目立项与动态管理,开展技术概念验证和临床价值验证,将科技成果转化前移到基础研究阶段,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速度。

多个创新平台的入驻是北京高度聚集创新要素的缩影,北京已形成研发中试、生产流通、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资源聚集态势,面向全球构建创新网络。

对标国际顶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标准的高端创新项目加速平台,2023年8月,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ATLATL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二期正式投入运营,为入驻企业提供与跨国药企同等环境的研发空间及专业设施。

该平台将重资产的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变成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并从“共享空间”向“共享科技”转变,不仅提供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专业精细的运营管理,而且整合前沿研发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科学研发解决方案。短短2年多,已孵化20余家企业。

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高博医院目前已开业试运行,以疑难重症诊疗、临床研究、生物医药及器械的产业转化为战略目标,实体肿瘤、淋巴瘤与脑科学为专科特色,提供健康服务,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临床试验的全流程服务。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医药健康协同发展。借助“五子”联动落地,紧抓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的机遇,先后发布两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发布《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等多个支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了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

科学家创业的“黄金时代”

在北京乃至全国的科研领域,北生所是科研人员向往的“圣地”。作为一家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的科研机构,科学家不用为经费发愁,能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每五年考核一次;鼓励科学家下场创业,让科研成果走进现实。

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带头尝试了科研新模式。2011年春天,王晓东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立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最初并不被市场看好,因为当时化学仿制药占据主导地位,要做动辄可能投入超过10亿美元、平均研发周期长达10年的创新药,几乎被认为是疯狂之举。2019年11月,百济神州研制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打破了8年间的所有质疑。

在王晓东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出了一条“企业交给更懂得管理和经营的人,研发交给更懂得实验和技术的科学家”的创业模式。

2007年,在病毒受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李文辉回国加入北生所,潜心研究乙肝病毒受体。5年后,这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乙肝病毒的受体NTCP,一种牛磺胆酸转运蛋白。

2015年,李文辉与黄嵩等同事一同创办了聚焦抗病毒药物的华辉安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中和抗体HH-003注射液,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

2020年,主攻炎症领域、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北生所研究员邵峰走出实验室,创办了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北生所里创业的科学家已有7位,且全部是基于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

2022年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5部门印发《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鼓励标杆孵化器挖掘具备实力、热衷创造、勇于实践的顶尖青年科学家、产业服务专家、投资人和产品经理,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场景需求,组建“超前孵化”合伙人团队。

在北京,科学家创业正走向“黄金时代”。

对外开放的“北京样板”

作为首家落户北京经开区的世界级生物制药企业,今年是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耳医药”)扎根北京的第29个年头,见证了北京对外开放合作的跨越发展。

2023年10月,拜耳医药在中国布局的创新中心——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在揭牌,北京经开区再添跨国药企创新中心。这成为透视北京经开区打造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的一面镜子。 

北京以“两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打造制度型对外开放高地,持续推动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开放的动力和活力,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一流的国际化环境。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2023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两轮政策,对在北京新设和加大研发投入的外资研发中心予以激励,目前已认定3批73家外资研发中心,其中生物医药企业20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发展。2022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聚焦产业链前端的原材料供应、技术创新,产业链中端的临床资源运用、产品审批提速,产业链末端的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等瓶颈问题制定解决措施,着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

《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是针对北京“两区”建设出台的第一个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既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也为国家自贸试验区发展、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开放进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还制定了《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实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研发用物品进口的瓶颈问题。

如今,展开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地图,医药企业已从孤帆远航发展到百舸争流。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企业从北京走向世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