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北京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一颗颗从北京出发播撒到津冀的“金种子”落地生根,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在三地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京畿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协力创新 科技源头活水来

2020年6月,科技部批复成立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京津冀国创中心”)。京津冀国创中心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致力于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

2020年12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框架协议》,随后京津冀国创中心天津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燕郊中心、通州中心相继揭牌成立或启动建设,三地科研机构和企业陆续接入现有协同创新体系,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综合中试平台,挖掘潜力项目,组织协同攻关,助推京津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及落地转化。

目前,京津冀国创中心已与约20所全球一流大学建立官方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实施颠覆性项目约100项,已产生约50项全球首创项目,培育出约100家硬科技明星企业。

破茧成蝶 协同发展天地宽

协同发展、携手创新共同孕育出京津冀新业态、新模式、新活力。

1994年,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雕集团”)扎根中关村门头沟园,致力于自主研发精密数控机床。2011年前后,精雕集团遭遇车间不足导致研发和生产无法同时开展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精雕集团将项目生产基地和装配基地从北京搬迁到河北廊坊。新建厂区占地15万平方米,年产8000到1万台中型精雕机。在“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模式下,精雕集团踏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自主研发并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在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不断落地,实现了一个个国产化替代和突破。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设立了河北雄安超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大规模开工建设及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撑。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城市大脑和城市视觉感知计算的底层引擎运用到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助力雄安一体化智慧大脑AI计算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开放平台等底层化平台建设……

2023年8月30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区揭牌。园区以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科技服务为产业主导,聚集了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具有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

串珠成链 金字招牌闪耀京畿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中关村发展集团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天津宝坻破土动工。

北京合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汇能”)、北京市洛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企业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第一批“住户”。合众汇能作为从事超级电容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落地后一再增加投资扩产,仅2021年,其高端器件的出货量就达到前几年的总和,增量几乎都来自天津中关村科技城基地。

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宇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仅缓解了北京的能源结构压力,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北京企业提供了上游配件产品,还为北京的整车装配提供了零部件……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构建园区链为支撑,推动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深度融合配套,推动京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从2017年的396家增加到2023年超5000家,园区主要科技指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3年累计注册资本金达2451.49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天津市雏鹰企业145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成首个人才社区,天津南开中学科技城分校签约落地,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产业综合体启动试运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吸引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华鸣电力科技(保定)股份有限公司等25家新签约入驻企业,引领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协力同心 锻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2018年,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公司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起了全球首套、年产蛋白5000吨的钢铁工业煤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项目。该项目以钢铁工业废气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实现了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可以助力更多钢铁企业为保障蓝天白云做出贡献。

2018年,北京天智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航”)获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新三板定增4亿元融资。2023年10月10日,天智航第三代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范围从原来的“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扩展至可用于“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该系统成为全球首款实现了“脊柱、关节、创伤”三大领域骨科手术全覆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标志着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了全球范围内“领跑”的新突破。

北京市还支持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地区创新研发基础制造服务平台,通过自建核心制造资源、整合津冀优质制造资源,实现“北京研发、津冀协同制造”的新模式。截至目前,该平台整合京津冀地区优质制造产业链50余家,供应链300余家。

近年来,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推动下,北京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布局应用场景示范建设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创新生态培育,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高效落实。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总投资额超过2800亿元。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