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率先批准了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二价新冠疫苗上市,而中国的奥密克戎变异株mRNA疫苗也已提交临床申请。与之同时,鼻喷疫苗、药片式疫苗、通用型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有望为人类抗疫提供更多选择。

疫苗是抗击传染病的治本之策。放眼全球,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策略虽有不同,但推进疫苗接种却是共同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产品已有数十种,涵盖数条技术路线。既有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疫苗接种第一个年度(2020年12月8日到2021年12月8日期间),全球因接种疫苗有效避免了1980万人的死亡,改变了大流行的进程。不过,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客观上给疫苗研发与接种带来了艰巨挑战。具体来说,一是,新毒株及其亚型表现出了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二是,为更好匹配新变体,针对特定变异株的疫苗研发与变异株流行难免会有“时间差”,导致“不赶趟”。如此种种,都影响着疫苗效力的发挥,让这场非常之战打得相当艰难。

回顾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史,疫苗虽是“终极武器”,但并非甫一问世就能药到病除。漫长拉锯、动态推进,一直是必经的过程。烈性传染病“天花”,经历了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再到牛痘接种法的不断革新,才被人类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从抗体发现到第一代乙肝疫苗上市用了17年,后续又花了6年才研制出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第二代疫苗;面对进化迅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从灭活疫苗到口服减毒疫苗再到Sabin株灭活疫苗,半个多世纪以来相关研发始终在马不停蹄进行……眼下,现代科技飞速革新,疫苗研发时长也在不断缩短,人类跑赢病毒变异的可能不断加大。以中国为例,从发现病毒到疫苗上市仅耗时一年左右,已经创造了奇迹。下一步的关键,就是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动态推进研发工作,力争在新冠广谱疫苗方面有更大突破。对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保持信心。

筑牢免疫屏障,加速研发是一方面,提高接种率是另一方面,这同样也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较高比例,但在加强针接种上还存在短板。着眼现实,全球疫情仍在高位运行,个别国家已迎来第七波疫情大暴发,我国周边国家疫情出现快速反弹,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在各国都在加速推进疫苗接种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加紧把握时间窗口,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疫苗研发和接种,巩固防疫屏障的同时也筑牢免疫屏障。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始终掌握抗疫主动权,守护好身边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