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相关任务落地,以贯彻实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主线,持续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优化工作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搭建交流对接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
2023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多措并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服务体系,助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对接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能源谷相关央企,开展调研座谈,研究搭建服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对接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题调研,查找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和难点,推进高校转化落地不足等整改工作。
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审计工作要求,共同策划三地成果转化活动,天津、河北两地参与中关村“火花”活动12场,推介科技成果34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进一步激活创新动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模式,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对接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深入推动中央在京单位适用《条例》。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建立针对各区、在京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评价机制。推进33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推动10家中央在京单位和11家市级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新模式。
全面推进创新改革工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等重点难点问题,探索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新机制、新模式。
强化工作机制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进一步优化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进一步集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完善联席会工作机制,召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联席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印发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2023年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推进各项任务开展,编制工作简报促进信息交流共享,有力推动五方面20项重点任务较好落实。
建立京津冀协同转化机制,会同天津、河北共同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
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机制,推进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化机构以及技术经理人开展登记,截至2023年底,已有174家技术转移机构、633名技术经理人进行登记。
强化赋权改革工作机制,推进3家市属单位和6家中央在京单位完成38个赋权改革试点项目。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为进一步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渠道,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
完善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推动2022年立项的12家概念验证平台开展119项概念验证服务,已完成51项工程样机;实现技术转让、许可成果38项;2023年新增支持3家概念验证平台建设。
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5年来支持的105家技术转移机构持续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187.6亿元,从业人员近1000人,年平均增长14%;2023年持续支持38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支持产业开发研究院建设。2023年支持北理工等6家单位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海淀区等6个区制定了8项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职称评定工作,共743人获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其中正高级16人、副高级146人;推进已支持的12家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聘用24名技术经理人,推动完成转化项目216项。
强化供需精准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效率
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是技术交易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疏通堵点:
推进“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推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安定医院等7家单位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进行专利许可案例13项。
建立高质量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新机制。采取高校院所发布“需求”、企业“承接”等方式实施概念验证项目。2022年支持16个项目实现销售收入7610.6万元;2023年支持概念验证项目39个,其中近70%来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此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举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中关村专场路演活动”,推介高质量成果118项。2023年全年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116场,推介项目391项,促成落地21项,其中,在京落地19项。融资额1.23亿元。
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京津冀、“三城一区”等区域成果转化协同效率。2023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开展认定登记技术卖方7361家,比上年增加1030家,增长16.3%。流向津冀技术合同6758项,比上年增长14.9%,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09.8%;“三城”流向“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2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
2024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以产业开发研究院、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及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立足“三城一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建立多节点、高流量、高并发的成果转化网络,疏解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堵点,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转移转化效果,推动高技术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提升。